撰文/樊語婕

早自1999年開始,聯華電子即啟動溫室氣體減量行動,10多年來出錢出力,號召員工與國人投入環保低碳行動,持續朝向碳中和的目標前行,今年更啟動第一屆聯電綠獎,期待產生更多的共鳴與迴響,帶領台灣實現生態中和願景!

 

身為全球晶圓巨人,更是臺灣的低碳企業龍頭,聯電在產業界始終是環保先行者, 1999年啟動溫室氣體減量行動,2010年領先業界頒布「聯電氣候變遷政策」,並訂定「聯電低碳承諾」持續推動減碳計畫,在2013年國際碳揭露專案(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年度評比中,聯電位居臺灣企業首位!聯電員工積極參與低碳行動,2015年綠能服務隊成軍,在新竹世光教養院、聖心堂等單位實現低碳計畫!

 

小標:臺灣低碳龍頭 帶動環保共鳴

2014年聯電將碳權售予中龍鋼鐵,完成環保署認可的第一筆碳權交易,並將所得全數投入生態保育工作,同年斥資3千萬元成立環保專用基金,啟動「聯電Eco-Echo生態保育希望工程」,今年更延續該計畫精神,啟動第一屆聯電綠獎,期待透過徵件、頒獎、得獎單位落實計畫等過程,帶動生態保育共鳴,讓更多人從認同理念、進而起而行參與其中。

 

甫於今年9月獲選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頒發的「SEMI永續製造傑出領袖獎」,聯電執行長顏博文是公司內與產業界的低碳推手,自2009年參與資源回收志業的他指出,「台灣認同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的人非常多,但是真正參與其中、捲起袖子行動的人,還是少數!源自於對環境的慈悲心,聯電在今年啟動綠獎,透過徵選,匯聚友善環境的傑出計劃和創意,期待激起更多迴響,號召更多人加入守護環境的行列,營造長期守護台灣生態環境的永續承諾!」

 

小標:得獎名單出爐 多元生態關注

第一屆聯電綠獎總獎金高達一百萬元,自今年421日世界地球日啟動後,吸引全國各地19參賽團體,包括保育團體、社區組織、學校師生…等多元面貌,經過網路票選與評審決選後,得獎名單於12月出爐,其中兩名人氣獎分別為台灣原生植物保育協會的「105年度『校園諾亞方舟』遇見台灣原生植物 植樹嘉年華活動」與荒野保護協會「夢田實現」,而花蓮縣壽豐鄉志學國小則以「PEACE農田-友善驅鳥裝置」拿下綠種子獎。

 

四組綠獎得主分別為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吃補還是吃毒?台灣地區鎖管胃內塑膠微粒調查與教育推廣計畫」、南投縣埔里鎮一新社區發展協會「『瀕危白魚』,一新齊心,一同守護」、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野鳥學會「香山濕地之鳥類推廣與環境教育活動計畫」、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學甲濕地,甲咱作陣」,展現從台灣頭到台灣尾的民間環保熱情。

 

小標:海洋協會 從鎖管探究塑膠垃圾

2008年一群海洋生物或環境專業背景的碩士、博士青年,基於「關懷海洋,普及人心」的信念,創立了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以下簡稱海洋協會),希望貢獻自身海洋領域專業,透過教育推廣與現場體驗,吸引民眾關懷海洋環境,珍惜家鄉的美好。

 

海洋協會獲得綠獎補助的計畫為「吃補還是吃毒?台灣地區鎖管胃內塑膠微粒調查與教育推廣計畫」,直接探討餐桌上的食物體內塑膠垃圾染污的情況,引領國人正視塑膠垃圾與海洋環境永續議題。

 

全台鎖管每年產量超過1萬公噸,產值達18億,是國人常食用的頭足類之一。塑膠微粒是小於5公厘的塑膠碎片,因為化學性質安定,不易被微生物分解,傳統汙水處理廠無法處理,塑膠微粒會隨水流排至海中,釋放化學物質毒害海洋生物,更透過食物鏈層層向上累積至大型海洋生物體內,最終累積在人類體內造成疾病。

 

海中塑膠微粒污染日漸嚴重,海洋協會鎖定以小型魚類與浮游動物為主食的鎖管,培訓志工在各主要魚市採樣,檢查鎖管胃內容物是否出現塑膠微粒,再分析塑膠微粒的誤食機率是否具有季節或地域差異,最後將設計為分齡易懂的環境教育教案,在中小學實地試教、演練,未來更將在全國中小學逐步推廣。

 

透過計劃,海洋協會結合生態學者、漁民、魚販、環境教育工作者、志工、博物館與中小學老師,將海洋科學研究與日常生活緊密連結,讓基礎科學調查普及化,透過尋找人類污染海洋的直接證據,吸引大眾正視塑膠垃圾對海洋環境的污染問題,進而親身參與減廢、減量、拒絕使用塑膠製品的環保行動。

 

小標:埔里一新社區 守護瀕危白魚

一新社區位於南投縣埔里鎮西北部,當地居民以種植筊白筍、咖啡、木耳、百香果、絲瓜為主要經濟收入,一新社區發展協會於201181日成立,如今共有12位志工推動社區發展事務。

 

臺灣白魚是一種分布在烏溪河域的普通淡水魚類,但就在僅20多年間,在台灣生態快速巨變中,白魚面臨生存危機,2009年經農委會公告,白魚正式成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如今白魚的主要棲息地就在一新社區的小溪流中,也因此,南投縣埔里鎮一新社區發展協會規劃了「「『瀕危白魚』,一新齊心,一同守護」計畫,並獲得綠獎補助。

 

經過調查後發現目前溪流中僅存1000尾白魚,當地農民凝聚愛護地球的共識,啟動守護白魚的行動,改變耕種方式,以友善大地無毒栽種取代傳統慣行農法,並在農地旁保留一塊地作為白魚復育池。

 

由於白魚棲地的威脅主要來自於河川環境汙染及外來物種入侵,社區居民定期撿垃圾、清除雜草,維護溪流環境,並自組巡守隊防堵捕抓垂釣者,減少棲地人為干擾,並定期使用水質監測儀器,計錄測量溪流溫度、溶解氧、pH值,也在溪流中放置蝦籠,紀錄入侵外來種魚、調查與白魚共域的魚類,全面守護白魚棲地。

 

一新社區已有5個復育池,共生長5000尾白魚,社區中的筊白筍田與咖啡園也與白魚共生,因而獲得綠保田認證,慈心有機標章。為了擴大守護白魚,明年起社區將進行白魚生態環境教育宣導,與農民及居民達成綠色保育共識,將一新社區打造成為台灣白魚的故鄉,並拍攝記錄生態教學影片、印製白魚宣導摺頁,讓更多人認識台灣白魚的習性,參與守護、愛護白魚的行列。

 

小標:野鳥學會 還原香山濕地生態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野鳥學會成立於1988年,1994年加入全球規模最大的非官方鳥類保育組織「國際鳥盟」,如今已在全國佈建21個地方鳥會及生態保育團體會員,進行鳥類研究調查、賞鳥活動、教育推廣,建立鳥類記錄資料庫、台灣鳥類名錄、台灣重要野鳥棲地手冊等重要工作,保育野生鳥類及棲地環境。

 

香山濕地位於新竹市西南方八公里處,其潮間帶豐富的有機物質孕育可觀的魚蝦蟹螺貝,吸引大批水鳥覓食棲息,是世界知名的野鳥保育棲地。1997年香山濕地開始進行人工栽植水筆仔、紅海欖、海茄苳後,大面積成長達141公頃,密生樹林阻礙水流、攔阻垃圾孳生蚊蠅、大幅降低潮間帶生物棲地與候鳥覓食區。為了推廣濕地保育、清除紅樹林和環境垃圾的保育觀念,還原香山濕地棲地環境,野鳥學會規劃「香山濕地之鳥類推廣與環境教育活動計畫」,獲得綠獎補助支持。

 

當明年10月候鳥遷徙來台時,野鳥學會將舉辦包括鳥類推廣、濕地生態與清除紅樹林緣由等系列導覽介紹活動,號召聯電員工及中小學師生參與,至香山濕地清除紅樹林並撿拾環境垃圾。另外還將結合香山濕地攝影比賽,得獎作品不僅將透過攝影展展示,更將提供予新竹市各級學校單位,成為香山濕地最佳的環境教育教學教材。

 

透過行動,野鳥學會帶領民眾清除環境垃圾、遏制紅樹林擴張,還原香山濕地原有泥灘地生態,讓魚蝦蟹貝回歸,再次吸引大批候鳥前來覓食,維護香山濕地生態多樣性,也為新竹沿海地區保有穩固的生物食物鏈,而香山濕地的成功經驗,更將成為其他地區清除紅樹林的最佳範本。

 

小標:台南生態保育學會 再造學甲濕地

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前身為台南縣生態保育學會,成立於2005年,專注於以學術研究與解說教育推展生態保育工作,並推廣倡導自然生態環境欣賞與研究,落實各種自然生態資源保育工作,增進人類與生態環境共存,推動「台灣地球村」的願景。

 

學甲濕地生態園區擁有豐富的自然及生物資源,已經成為蟹類、黑面琵鷺、灰胸秧雞等生物的家園,為了保育這片大自然給予的瑰寶,在不影響濕地自然發展的前提下,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提出「學甲濕地,甲咱作陣」計畫,將持續監測生物資源與濕地演變查,作為濕地研究資料及環境教學教材。

 

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並攜手學甲區光華里光華社區,納入社區總體營造精神,透過濕地巡守、監測、導覽人才培育等方式,建立社區參與濕地經營管理的機制,並以濕地為主軸發展社區特色,發展成為結合生態保育、生態旅遊以及環境教育推廣的綜合型濕地園區,帶動生態觀光契機。

 

此外,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將進一步積極培育現存於學甲濕地中的重要地被植物鹽定,作為濕地表土保護的重要植栽,未來民眾在學甲濕地觀賞、認識黑面琵鷺以及紅樹林之餘,還可以欣賞重要的鹽分地帶植物鹽定,綜觀學甲紅灘地美景。

 

為了將濕地環教向下扎根,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與鄰近中洲國小共同合作,辦理系列環境教育、體驗活動,並將教育推廣活動宣傳範圍擴及宅港國小、學甲國小、學甲國中、東陽國小及頂洲國小等周邊校園,擴大生態教育推廣漣漪,並透過小小志工的培養,吸引學生從小參與濕地保育行動,深植環境倫理觀念。

 

2016年初聯合國提出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廣泛關注淨水與衛生、永續城市、海洋生態、可負擔能源等多元面向,聯電執行長顏博文特別提到,在今年綠獎的參賽計畫中,直接、間接地實現了這些永續發展目標,而聯電除了透過綠獎扮演環境生態保育的推手,在永續的努力上也將進階升級,過去專注於追求「碳中和」,未來更將攜手更多有志之士,共同朝向更遠大的「生態中和」願景努力,讓地球與臺灣更綠更美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chieh161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