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言
台灣已邁向高齡化社會,老人不但要追求長壽,健康的身心智更是生活品質的基礎,失智症是老年生活的大敵,可透過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藥物醫療加以預防與控制。
內文
在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中,失智症的盛行率約為2%,因此約有40~50萬名老人可能患有失智症。高雄長庚醫院一般精神科張瓊之醫師指出,在臨床門診並未發現有這麼多的病患就醫,這意謂著有很多患者並未被發現罹病、接受妥善治療,卻在家中錯過醫療的黃金時期。

小標~老人的行為變化是警訊
張瓊之醫師提醒,老人本身或家人發現老人有行為上的改變,例如健忘、重覆問話、自行外出能力降低、退怯等,就可以到醫院接受專業\評估,透過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早期發現,就診的科別可以是家庭醫學科、神經科或精神科。

張瓊之醫師表示,人的身體健康是全面性的,失智症部份來自腦部本身的退化,也可能來自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傷害,不論病因為何,早期發現加以治療,都可以使病情獲得緩解,也可降低家人負擔,並大大增加老人的生活品質,「許多老人在藥物治療後症狀獲得緩解,一樣可以在家中正常生活,與家人相伴,不必到安養院所。」

小標~健康生活 身心強壯(OR多交流 常運動 最健康)
要全面對抗失智症,除了藥物之外,也可積極預防,避免腦部碰撞損傷,並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飲食、作息、運動、情緒、積極運用大腦等面向。細節例如遠離不利腦部運作的高油高鹽高糖食物與加工製品、多食用新鮮食物、戒煙戒酒、避免耽於讓腦部傳導物質下降的憂鬱情緒等。

此外,雙向的互動對於老人最好,聊天就勝於聽人說話,下棋、打牌、閱報也勝於看電視,因為多動腦、多與人際互動可增加腦部神經再建。張瓊之醫師並建議家人要協助老人養成固定作息,將每天的日常行程變為習慣,按表操課,可強化老人的行為能力。

了解‧預防‧治療失智症
Q&A 1P
Q:為什麼會得到失智症?
A:失智症的發生與年齡最為相關,年紀越大失智症的盛行率越高,且每增加5歲盛行率就會倍增,老人也可能因為中風造成腦部受損引發失智症,此外,還有基因、腦部外傷、情緒(憂鬱症)與生活型態等因素。

Q:老人健忘是正常的嗎?健忘就是失智症嗎?
A:失智症是一種持續退化的病症,包括記憶與行為的退化,健忘是失智症的最大特徵,患者會漸漸記憶力衰退到影響日常生活,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但失智症的記憶衰退卻與一般的健忘不同。一般人會遺忘事件的片斷,但經由他人提醒後,會想起整個細節,但失智症患者經過提醒後仍無法想起事情。

Q:如何診斷失智症?
A:失智症可透過神經內科與精神科診斷與治療。在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中,將失智症分期為0(無)、0.5(可疑)、1(輕度)、2(中度)、3(重度),其中以0.5的可疑期最為關鍵,可視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黃金期,醫師會觀察病患在現在與未來半年的變化,此階段的病患可以透過改變生活形態,維持現況不退化,或進步到與一般人無異的0期。

Q:如何預防失智症?
A:人體機能退化無可避免,但失智症狀卻可以透過改變生活方式加以預防或延緩,除了避免跌倒腦傷、定期就診與服用藥物外,更要維持身心的全面健康;透過飲食與運動,降低慢性病對腦部的傷害;保持積極快樂的情緒,強化腦部傳導物質;多與外界互動交流,常動腦思考,並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

Q:有哪些社團可以幫助失智症患者及家屬?
A:除了醫療治療外,也有失智症協會、失智老人基金會與病友會等社團可提供協助,例如高雄市聰動成長協會,張瓊之醫師認為,病友會是很好的支援團體,可以給予生活與情緒上很大的協助,許多病患與家屬正面臨的問題與困擾,其他的病友早已經歷並獲得解決,可提供珍貴實用的經驗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chieh161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