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腰酸背痛
照護脊骨 保健一身
台灣每年有超過500萬人次因腰酸背痛求診,卻顯少有人知道如何正確求診。擁有百年歷史的脊骨神經醫學開啟一扇窗,讓您重新認識脊骨健康保健。
小標~健康人生始於脊椎
腰酸背痛、關節炎、脊椎側彎等症狀幾乎困擾每一個人,脊椎就如同身體的支架,若未善待它,病痛就悄悄上身。骨骼是支撐人體的支架,而骨骼的支架則在脊椎,脊椎不僅是身體的重要骨幹支柱,中間更保護著脊髓,再加上與周邊組織的密切關係,可稱做是神經、肌肉、骨骼之命脈。諸如頭暈、頭痛、腰酸背痛、胸悶、五十肩、運動傷害、關節疼痛、過敏等疾病都有可能是來自於脊骨病變。
脊骨神經醫學(Chiropractic)起源於1895年的美國,認為人體一切器官及肌肉組織是由脊椎神經所控制,而許多功能性疾病的發生,就是源於身體脊椎、骨節、神經與肌腱系統的運作不平衡導致,因此矯正脊骨就可以治癒相關病症。台灣凱羅健康協會理事長、美國脊骨神經醫學博士李啟銓醫師指出,脊骨神經醫學並不藉由吃藥打針或手術方式治病,而是以徒手矯正脊椎與筋骨的異常,進而提升神經系統的功能,再而達到健康去病痛的目的。
小標~不吃藥打針手術的新興醫學
李啟銓表示,不用藥物治療的整脊是一項高難度的醫療行為,需經由領有脊骨醫師執照的醫生(Doctor of Chiropractic)執行。由於不需用藥,脊骨神經醫學的治療安全無副作用,適合孕婦、兒童、藥物過敏與洗腎病患。
中華民國脊椎保健協會理事長陳彬求學於香港中醫學院,也是美國WECC脊椎矯正醫師與脊椎矯正醫學會(ACA)會員,結合中西醫理念進行脊骨神經治療。陳彬表示,美式整脊是一種以輕鬆方式尋求身體平衡協調的療法,不但不須吃藥打針,在脊椎矯正醫師的診間更不會出現病患的疼痛哀號聲。
李啟銓與陳彬醫師都認為,其實身體就像一個紀錄器,病症的出現就是反應以往的傷害,曾經受過的傷、長久養成的不良習慣。病症是身體發出警訊的方式,如果用止痛藥或肌肉鬆弛劑讓症狀消失,是治標不治本,症狀解除並不代表病因獲得解決。脊骨神經醫學首重矯正關節錯位,當關節錯位時,人體力學改變,就會造成病痛。
小標~多散步拉筋 溫和有益
李啟銓認為許多人因為酸痛而不運動其實是錯誤關念,多運動對於健康幫助很大,由於運動可增進對鈣的吸收,有助減少骨質疏鬆,也可加強平衡感、降低老人跌倒骨折的機率。脊骨病症患者應選擇強化肌肉且可增加關節柔軟度的運動,尤以走路散步最好,不但可緩和情緒更是最溫和的運動,但每次散步必須達到30分鐘以上,就可以創造等同於慢跑30分鐘的效益。散步的速度以每秒鐘2步為宜,但若是關節炎或其它因素無法達成此速度也不須勉強,以漸進式加強即可。
另一種優質運動則是國民操、伸展操等具有拉筋效果的運動,它可促進肌肉健康並增強血液循環,以一套拉筋動作的基本操來說,每一個動作最少須持續10秒、左右各進行3次,每一個動作均要緩慢平穩,切忌過度伸展與肌體的振彈,最好早晚各做一次。一向被視為有美體功效的仰臥起坐也很適合腰痛的人,支撐腰部有賴背肌、腹肌與脊椎,強化腹肌的仰臥起坐可以運用日漸健壯的腹肌分擔背肌與脊椎的負擔,更是不易受傷、不限場地都可進行的運動。
小標~常做保健操 護脊不求人
陳彬則建議,游泳是最好的脊椎保健法,可兩邊呼吸的自由式最佳,若是蛙式則會加重頸脊前突,有頸脊問題的病患不適合。膝蓋不好的人不適合跳繩、跑步、爬樓梯等運動,脊椎相關病症患者也不應從事上下劇烈震動的運動。不論脊椎健康與否,中華民國脊椎保健協會推廣的「脊椎保健操」可以天天練習,可以保持背部肌肉柔軟、保健脊椎。「脊椎保健操」做起來有點類似七爺八爺走路時的模樣,先同時舉起右手與頭部平行、抬左腳,頭部轉向左後方,再改以同時舉起左手與頭部平行、抬右腳,頭部轉向右後方,早晚輪流做10至20次,長期下來就可發現保健效果。
除了運動,民眾保健脊椎也可從營養補給下手,因為現代人壓力大養份消耗多,可以補充綜合維他命,更年期婦女要多攝取鈣質,避免骨質疏鬆上身,運動員或運動量大的民眾因為關節使用較一般人多,也帶來較大的損耗,可以補充維骨力。平日民眾也應多喝水,以一天8~10杯水為目標,可帶動養份與血液循環、促進消化、幫助排毒。
小標~時時維持正確姿勢
正確的姿勢可以幫助神經系統正常運作,相反的則會導致消化排泄呼吸系統、肌肉、關節、韌帶等病症。姿勢不良的人總是感到疲憊、緊繃與酸痛,大大影響生活品質。檢視自己的姿勢是否正確可由鏡中觀察,包括雙肩是否等高,頭部是否端正不偏,而左右手臂與側身的距離應相等。
李啟銓指出,許多酸痛都是來自不自覺的錯誤姿勢,例如看電視或長時間看書時頭部向前傾斜。人體的頭部約有5公斤重,頭部每向前2.5公分,脖子所承受的重量則加倍。下次當被眼前景物吸引時,記得提醒自己保持頭部直立,以免造成頸部負擔。陳彬提醒中老年人要維持頸椎的柔軟,以減少對頸椎神經與椎動脈的壓迫,也可避免因血壓上升造成的中風與腦血管病變。
東方女性因骨架小,懷孕時常會因為腹腔壓力增加,破壞腰椎應有的正常弧度,不但孕婦會因而腰酸背痛,胎兒子宮內壓也會增加,陳彬建議孕婦可使用托腹帶。此外包括以頭肩夾著電話聊天、久坐姿勢不良或斜著一邊使用電腦,長期下來就引起腰背肩頸酸痛與手麻等病症。當身體站立時,要撿拾地面上的東西時,不應立即彎腰,這樣的力道與突然的姿勢轉變很容易造成傷害,應該面對要揀的東西,曲膝低身後再用手揀起,就可避免閃腰或對脊椎的傷害。
小標~選擇對的椅子 告別腰酸背痛
在家中沙發若是習慣斜靠在沙發把手坐著,則容易引起胸脊側彎、手麻、呼吸不順、偏頭痛等問題,因此維持端正的坐姿是保健脊椎的重要方法。短時間坐著時,可以坐在沒有靠背的椅子,但若長時間唸書、工作,就要選擇有靠背的椅子。正確的坐姿應將臀部緊靠椅背、雙腳平放地面,也可在腰部放置護腰墊,以維持腰椎的正常弧度,避免單側翹腳,以免骨盆腔傾斜。
陳彬表示,太軟、太高、太矮或太寬、太深的椅子都不適合脊椎保建,太高而讓雙腳無法平放地面的椅子會導致肌肉緊繃僵硬,太矮的椅子會讓已有腰酸背痛者起身困難,椅面過深使得臀部無法緊靠椅背,會造成腰椎後突,太寬的椅面則會壓迫腰椎相對應的自律神經。
小標~平躺創造最優質的睡眠
擁有優質睡眠也是每日可做到的脊椎保養,以睡姿而言,平躺最佳、側躺次之,趴睡最糟。李啟銓表示,身體平躺床上時整個背部可平均所有壓力,採平躺睡姿不要用太高的枕頭,以免頭頸落差大造成酸痛,甚至可以不用枕頭。側躺時頭與肩膀之間的距離會造成脖子歪斜,且長時間側睡肩膀、手臂被壓迫,容易酸麻。趴睡扭轉頸部與脊椎,且壓迫胸腔,是最不健康的睡姿。
至於睡床的選擇,應以軟硬適中為考量,床與身體的接觸面不可太硬,結構踏實足以支撐身體,不會隨體重而整個下陷,若是家中的床已睡了多年而產生下陷,就該考慮換張新床,避免造成酸痛疲倦。陳彬建議,體重較重的人要選擇硬床,以免過重的體重壓彎脊椎,相反的,因為瘦的人的脊椎缺乏肌肉的保護,瘦子就適合睡較軟的床。為了避免腰椎肌肉因長時間伸展造成僵硬酸痛,可以在膝蓋下墊一個墊子或枕頭。此外,古人所說的「高枕無憂」在脊骨神經學的概念中完全被推翻,因為過高的枕頭會壓迫頸椎,長久下來會造成腦部缺氧、失眠、腦神經衰弱等症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chieh161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