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工智慧在產業界與學界皆是熱門領域,已經應用於醫療、製造、通訊、交通等多元產業,2021科研發光第二場前進未來座談鎖定AI人工智慧,邀請國立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林軒田分享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神經網路等人工智慧相關領域,並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光電工程研究助理教授楊承山對談,帶領大家進入AI的世界中。

 

林軒田教授投入「機器學習的理論基礎與演算法設計」相關研究已20載,2016年起擔任沛星科技首席資料科學家,致力於將人工智慧應用於商業領域。他曾共同帶領台大團隊參加全球最頂尖資料探勘比賽ACM KDD Cup,在20102013年連續獲得共六座世界冠軍榮耀。他還獲得2012ACM Taipei Chapter「李國鼎青年研究獎」、2013年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與2017年傑出人才基金會「年輕學者創新獎」肯定。

 

人工智慧專有名詞解析

座談中楊承山助理教授與林軒田教授進行精采對談,為直播間線上的學子與觀眾說明人工智慧的發展與應用。

 

楊老師提問:請說明人工智慧相關的機器學習、神經網路、深度學習等名詞。

 

林老師回答:機器學習是當代人工智慧中的一個主流技術,希望讓機器透過分析大量資料的方式模仿人類學習,以烹飪為比喻,資料像是食材,機器學習是工具與方法,人工智慧就是做出來的一道一道佳餚。神經網絡是以電腦模擬生物體內神經元的運算,希望達到學習、記憶等模仿人類智慧的效果,由於當年電腦技術尚未成熟,模擬神經元運算時出現瓶頸。有了新技術、更多資料、更成熟的電腦運算平台,神經網路經過復興之後成為現在的深度學習,讓當年的夢想成真,用電腦模擬大量神經元的運算,達成令人驚豔的人工智慧,發展更多有趣的應用!

 

產業轉型 掌握AI增進生產力

楊老師提問:很多人懼怕AI會取代人類,請問在傳統產業轉型上,引進AI是否會讓這樣的擔憂成真?

 

林老師回答:我想引用清大電機系副教授孫民的名言:「未來你不會被AI取代,但你會被善用AI的人取代!」AI是一種工具,當越來越多人懂得使用之後,不懂得使用AI工具增進生產力(productivity)的人,就可能會被取代。AI是新的工具,正在改變產業做事的流程,例如傳統產業面臨人力缺乏,AI帶來自動化,僅需少量人力就能操作大量機械或大量流程,讓傳統產業做得比以前更好。當交通工具從馬車進化到汽車,馬車伕這個職位開始式微,但是會產生公車司機、計程車司機等全新職位,交通運輸就隨著新的工具而轉型。

 

發展人工智慧 台灣三大優勢

楊老師提問:在未來的人工智慧發展上,台灣有何優勢或劣勢?

 

林老師回答:台灣有三大優勢,包括人才、半導體產業與醫療資料庫。台灣的數學等教育基礎佳,有助於銜接AI人才培育;由於具備半導體產業的領導地位,未來進行硬體結合AI時享有優勢;台灣已累積龐大醫療資料庫,與AI結合將有許多突破的機會。AI是由資料驅動,必須仰賴良好的資料基礎建設,台灣由於兼顧隱私保護等考量一步一步建置,在資料基礎建設上還需要加緊努力。

 

楊老師提問:很多學生關切,未來想投身人工智慧或深度學習須要什麼能力?

 

林老師回答:須要具備數學、程式設計與英文能力,但是首先必須要有興趣!當代人工智慧相關方法與模型背後須要有一定的數學基礎,具有數學能力才能將相關工具設計得更好;當代人工智慧是從資料起家,要操作大量資料,就須要將程式寫得高效、正確;人工智慧技術在全球蓬勃發展,而世界共通的語文是英文,因此,必須多學多用、培養一定的英文能力與信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chieh161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