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樊語婕

藝術表演的最高境界,不僅只於視覺或聽覺的傳達,而是以有形的畫面、無形的聲音,與觀眾的心靈共振,表達藝術作品的深遠意涵。世界頂級藝術團體美國神韻藝術團做到了這樣的境界,而背後是無數優秀表演者努力的累積,李灝丹、杜增麗與秦歌就是其中耀眼的三位。

 

李灝丹:提升內在修為 積極面對挑戰

儘管生長在美國,李灝丹從十六歲開始,就進入飛天藝術學院的加州分校,學習正統的中國古典舞。在加入神韻藝術團之前,她每年都會在舊金山觀看神韻演出,二○一四年開始,她跟隨神韻藝術團進行年度全球巡演。

 

在她眼中,中國古典舞是「非常中國」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許多中國文化中傳承數千年的美好品德和人文精神,都在舞蹈中得以體現,這也就需要舞蹈演員們格外注重自己的內在修養。「中國古典舞是講究發乎心的,也就是說,所有的舞蹈動作都是演員內心狀態的體現。所以,內心的改變和提升是提高舞蹈技藝的一部份。」

 

李灝丹舉例說明:「高強度的訓練會讓身體很酸痛,我有時會很厭倦這種不適,會變得很消極。不過,逐漸地我開始從積極的一面來想它,疼也許說明訓練有成效了,在疼痛消失之後,肢體會變得更加強壯,這應該是一件好事。」在擁有了更加紮實的技巧之後,她開始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去塑造一個角色,讓她有了更多的收穫。

 

如今已經成為神韻舞台上的要角,李灝丹認為,自己自信的建立來自於神韻宏大的使命——向全世界展現中國五千年神傳文化的輝煌燦爛。這位安靜羞澀的女孩,因為舞蹈而有了力量,在人生旅途中勇敢前行。

 

杜增麗:胖妞變身舞者 追逐舞蹈夢想

在十三歲那年,杜增麗的姐姐加入總部位於紐約的神韻藝術團,讓當時還是小胖妹的她羨慕不已,於是,花了一年時間減掉了廿磅後,如願考入了紐約飛天藝術學院,開始了專業舞蹈演員生涯。她每天的運動量包括大量的拉伸、跳躍、翻騰等柔韌性和技巧的訓練,平均下來,每天都要練五小時以上。

 

在神韻表演的眾多中國古典舞、民間舞,以及舞劇中,杜增麗最喜歡源自故鄉中國東北的手絹舞。為了讓軟綿綿的手絹在指尖飛旋如繽紛的彩盤,甚至像飛盤一樣從手中拋出,飛旋一圈再接到手中,演員們需要做大量枯燥重複的練習。

 

「經常左右手拿兩個手絹不停地旋轉來練習,一次轉一千下,如果中途手絹不小心掉了,就從頭開始計數,繼續轉,直到完成一千下,每個人都是這樣練的。」辛苦的練習換來了豐碩的回報,每當在舞臺上做出各種高難度的技巧,世界各地的觀眾都會報以雷鳴般的掌聲,這也是杜增麗最開心的時刻。

 

每次站在舞臺上,一切辛苦在這一刻煙消雲散,杜增麗每每感到身體充滿了能量,很榮幸能夠通過這種方式影響觀眾的生活,用中國古典舞的形式為觀眾講述中國的神傳文化,講述堅持信仰,在逆境中永不言棄的動人故事。

 

秦歌:傳遞動態藝術 肢體隨心躍動

二○○八年秦歌離開家人,隻身來到紐約,如今已經成長為成熟自信、落落大方的舞蹈明星。秦歌解讀,舞蹈是動態的藝術,不是一個定格的舞姿,更重要的是傳遞一種舞蹈的感覺。

 

「直到近一兩年,才明白跳舞不只是活動身體四肢,而是跳之前,頭腦就要先去想了,然後,身體再跟著內心去動。」這種對舞蹈理解的變化,讓她跳舞時從「身累」變成了「心累」。「感覺自己真正的在釋放,把內心抒發的比較流暢,跟觀眾有了一種交流。」

 

她真正懂得和敢於在舞蹈中釋放自己,是始於「神韻」巡演時的《三打白骨精》,這是她首度飾演妖怪,一開始動作眼神完全做不出來。直到指導老師告訴她,能演好反面角色,才能更好的表演正面角色。她開始回想小時候看過的電視劇、動畫片,琢磨白骨精的樣子,就真的放開了。這次經歷讓她領悟到了如何在舞蹈中去表演,而不僅僅是做動作。

 

如今的秦歌已經把跳舞變成了一種享受,她說:「只要有可能我就會一直跳下去。我們每年都會嘗試新的技巧和編排,不斷探索新的東西。在過程中把失落的傳統文化一點點復興回來。這份責任感和使命感讓我願意一直跳下去,讓全世界的觀眾每年都可以感受到中國古典舞和傳統文化的美好。」

 

每一次神韻精湛技藝的呈現,都是匯聚所有舞者堅持的努力,藉由「身韻」傳達劇本中的深遠意涵,讓觀眾透過表演想像畫面、體會人物的性格與情感,也深入瞭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與文化價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chieh161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