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的目標,在於培養獨立思考的人才,然而,在智育掛帥的教育環境下,學生很會一個人獨立考試拿高分,卻不懂得關懷社會、團隊分工合作!到底台灣的高等教育應該走向何方?台灣的大學希望培養怎樣的人才?也許「社會參與」就是一切的起點,也是一切的解答!

 

社會參與行動 中原遍地開花

對於吳肇銘來說,大學四年就應該「大大學習」,知識不僅只在於課本或講義中,學習的場域不應該侷限在教室或校園,整個社會、台灣各角落,甚至全世界,都值得學生探索體驗,老師更是捲起袖子、帶著學生一起投入的教練!因此,早在2000年,他在中原大學資管系推動的「數位服務」就強調做中學,帶領學生實際前往偏鄉、山區,運用資訊科技專業來協助解決農業、商業、教育的問題。例如當年與學生深入桃園市復興區,指導偏鄉孩子運用電腦,也因此發現原鄉農產產銷困境,運用網路行銷專業協助銷售拉拉山水蜜桃!

 

這樣的社會參與行動,透過服務學習、大學社會責任課程的推展,早已在中原大學「遍地開花」!景觀系四年級學生陳御承分享,中原大學的教育非常注重場域實作、人際互動,例如景觀系經常帶領學生深入村落,進行長達八天的田野調查,透過跟當地居民的互動,思考空間、居民、景觀、人際…等多元議題。去年暑假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進入八德霄裡老農村,用設計專長規劃「瘋霄裡」系列活動,陳御承發揮多肉植物的專業,在活動期間成為水泥盆栽課程的講師,也在農活體驗時段學習在地農友的智慧。

 

走出教室 多元學習 全人養成

大學四年,充滿無限的成長可能!然而,現在有一些大學生,生活重心變成了『雙打』—­打怪與打工,錯失學習的黃金時期!中原大學刻意透過課程設計,讓學生分組實作、走出教室,投入社會參與,學習做人做事!吳肇銘進一步分享,「當課程持續進展,過程中學生會有分工的衝突、會有互助的感動,同時更會清楚了解『專業』是可以幫助別人的!帶動學生成為一個溫暖的『全人』!」

 

為了全方位探索體驗,陳御承積極投入各種領域,自我成長也助人成長!因為來自台南市,他加入中原大學南友會,參與淨灘活動,展現對於環境生態的熱血,他也加入設計學院USR團隊,跟著夥伴用設計翻轉老社區,他並且回饋母校後甲國中,以大哥哥的身分帶領育樂營隊,期待啟發國中學弟學妹,就如同他當年曾經參與中原大學建築營,因而點燃對於設計的興趣!

 

重新定義成功 肯定自我能力

社會參與對於大學生而言,是重新定義成績與成功、肯定自我能力的重要過程!就算學業成績不是頂尖,透過社會參與也能有所發揮、獲得成就感。「喜憨兒都那麼努力了,我還在抱怨什麼!」「柬埔寨的偏鄉物質生活貧乏,生活在台灣超幸福!」「我還有能力騰出手幫助人,原來我真的做得到!」全都是中原大學學生投入社會參與、國際志工後,向吳肇銘傾訴的溫暖真心話!

 

對於陳御承來說,投入社會參與讓他發現自己的特色與優勢,進一步肯定自己的能力!「因為生長於台南,我的台語比同儕流利,再加上自己很喜歡聊天,跟長輩互動超吃香,這些都是以往我沒有自覺的個人特色!」由於在各式課程中,透過與社區居民對話互動,腦中衍生出更多想要做的事情,卻也發現自己專業的不足,他因此激發就讀建築研究所的想法,期待具備更專業的能力,能實現更多幫助!

 

「大學不僅要幫助學生備妥一技之長,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應用知識、發揮專業,學會為自己、為別人創造幸福!」吳肇銘再度強調高等教育的使命!陳御承在一旁微笑說出未來的願景:「我期待為高雄林園的老家打造幸福新貌,畢業製作就以此為題目努力,我也計畫在未來就讀研究所期間,一面在建築師事務所學習經驗,也將回到高雄林園投入社造專業,為小漁村擾動出新的氣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chieh161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