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崎區位於臺南市的東南端,這裡的竹林在四季展現風采,贏得了「采竹之鄉」的美名。世代從事竹產業的第四代張永旺在此創立社團法人臺南市竹會(以下簡稱臺南市竹會)、第五代張鈞博經營百竹園,善用環保的竹材,推廣竹編、竹產業與竹下經濟。

竹編工藝曾在臺灣蓬勃發展,卻在民國70年後快速萎縮沒落。張永旺與母親盧靖枝長期深耕竹應用,傳授竹編工藝,為了匯聚喜好竹編技藝的人們,集思廣益研究竹產業的發展,於是在2014年創立臺南市竹會。 

善用環保竹材 發展竹產業

百竹園園長張鈞博為這個竹藝世家的第五代掌門人,從小就在龍崎區的竹林間長大,五年前開始整理荒廢二十多年的原始竹林,在龍崎區市道182上成立百竹園,種植、研究各式竹種,挖掘多元的竹材用途,進一步發展竹工藝、竹產業,為竹材找尋更環保的應用方式。張鈞博舉例,在製作茶壺時,手把常取材自散生竹的地下鞭根,但挖取地下鞭根必須挖翻地表土,可能造成土石流,非常不環保,團隊正在積極尋找替代方案。

竹子是一種很環保的材料,竹材在臺灣取得容易,以臺灣南部叢生竹為例,三年就可成材使用,砍伐後可以繼續成長,只要妥善管理就能夠持續使用、源源不絕,甚至在臺南市左鎮區草山月世界的惡劣土壤環境中,莿竹都能生長,是少數可以在惡地上生長的竹種,還能夠透過落葉累積的腐植層改善土壤,反而更適合其他植物生長。目前莿竹最大用途為製作海邊蚵架或農用支架,臺南市竹會積極攜手林務局、工研院,透過產品開發、種植源頭規劃、砍伐模式建立、集運場開設……等努力,重新串接竹材的使用鏈。

竹子可簡單分為散生竹與叢生竹兩大類,散生竹例如臺灣人比較熟悉的桂竹與孟宗竹,兩種都是生產於氣候涼爽地區,在臺灣僅在較高海拔才能種植,而臺灣淺山丘陵地區常見的熱帶叢生竹大眾反而不熟悉。例如莿竹以及過往關廟竹編工藝使用的長枝竹,在臺灣都非常盛產,如今卻不如桂竹與孟宗竹一般被大量使用。張鈞博強調,「臺灣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可以產出許多不同種的竹子,我們正在努力結合其他部門努力開發,善用生活周遭容易取得的資源,讓這些臺灣在地竹材可以被看見、被利用。」

發展竹下經濟 帶動循環利用

目前在臺灣的竹種都是始於日治時期人為引進、大量種植,當竹產業沒落,竹林缺乏妥善管理應用,導致資源老化,需要重新整理、恢復功能,逐步發展「竹下經濟」(Under-forest Economy)。百竹園已嘗試在竹林間引進不同作物,包括咖啡、可可、胡椒、魔芋等遮陰作物。以魔芋為例,一般用來製作蒟蒻,百竹園則試驗如何進一步利用本土魔芋,比如,透過魔芋生成的漿糊結合破碎竹子後的小積木,黏合成為天然素材的植栽盆,使用時限終了就放入土裡成為肥料,實現循環利用。

在竹材的利用方面,竹編使用竹皮為材料,竹子中段厚實部分可製成海邊蚵架或農用支架,或是燒製為生物炭,推廣竹編教學時,學生也可善用原本廢棄的竹肉練習。為了善用每一分竹材,百竹園將園區內的廢棄竹材破碎再利用,鄰近筍農每年砍伐的老舊竹子也統一交由百竹園粉碎、噴到竹林裡回歸土壤變成養分,帶動生物圈的循環利用,也可用做馬路鋪設,形成保護土壤表面的天然蓆子,避免地表裸露、下雨泥濘、土石沖刷。

臺南市竹會與百竹園持續將「竹編」擴大為「竹產業」,並積極推廣「竹文化」,在百竹園內種植桂竹等溫帶地區竹種,研究它們在熱帶種植的型態轉變與應用,也收集不同品系的長枝竹,進行植株基因或栽培限制等基礎研究。張鈞博分享,許多實驗性的方案還在嘗試階段,期許逐步精進技術、降低造價,以符合大眾期待的售價問世,並搭配大眾環保觀念的持續推進,逐步為竹產業營造水到渠成的發展環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chieh161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