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樊語婕
走過助攻臺灣產業創新的半世紀,今年工研院IEKTopics特別選定以《奔未來:深耕50 領跑世界》為「永續50紀念專刊」研究主題,精選10家國際機構合作共筆,瞄準2035年,帶領大眾預見未來十大跨域趨勢,引領企業前瞻布局,
工研院是我國重要的國際級應用研究機構,自1973年成立以來,橋接前瞻科研與產業創新,舉凡積體電路研發,以及近年來火熱的永續、韌性等議題,工研院皆扮演助攻臺灣產業轉型發展的推手。今年工研院更獲歐洲規模最大的研發組織協會EARTO(European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 Technology Organisations)推舉為旗下「應用研究國際合作組織」(RTOs International Network;RIN)主席,攜手國際推動創新研發。
十大跨域趨勢 四大重點布局
為了幫助科研與產業精準前瞻導航,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簡稱產科國際所)自2013年開始,每年出版IEKTopics主題專刊,今年「永續50紀念專刊」研究主題為《奔未來:深耕50 領跑世界》,搶先於6月召開「全球趨勢與2035臺灣樣貌發表會」,分享近3200份「2035未來情境問卷」結果,民眾票選前3大期待情境為防災無死角、打敗疾病、照顧很Easy,顯示提升防災及應變能力、打造無死角的韌性社會將是我國重要課題,引發內政部消防署關注並索取報告,將做為未來防災抗災施政參考。
今年的專刊聚焦2035年十大跨域趨勢,包括數位賦權、網宇世界、移動革命、成功老化、健康進化、脫碳能源、低碳生活、資源循環、敏捷治理、韌性城鄉等,精選荷蘭TNO (應用科學研究組織)、新加坡A*STAR(科技研究局)、美國LBNL(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等十家國際機構合作共筆。
相較於2050年淨零目標,2035可謂期中檢視年,更是創新可達成、願景可想像的未來,工研院副總兼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林昭憲分享,工研院已在智慧生活、健康樂活與永續環境三大既有重點布局應用領域外,新增「韌性社會」領域,推動基礎建設的韌性、能資源的韌性與人力運用的韌性,建構全新的「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
借鏡國際做法 導入前瞻技術
在十大跨域趨勢中,低碳生活、脫碳能源和資源循環與淨零減排相關。林昭憲分享國際前瞻做法,例如日本致力於降低住宅能耗、建物安裝太陽能光電板比率遠高於臺灣、2030年禁售燃油車新車等。
面對極端氣候,德國透過多感測器地球觀測(Earth Observation,EO)數據資訊,應用於防災等領域。臺灣也面臨土石流隱憂,工研院已研發「土壤發電自主邊坡監測系統」,設計出利用土壤離子,以自發電之土壤含水量感測器作為警戒事件的觸發器,當含水量超過一定數值,系統就會自我啟動警示器,預警土石流的發生。
遙望未來的網宇世界,電影《阿凡達》、《媽的多重宇宙》都將成真,科技將藉由例如外骨骼系統或數位技術為人類增能,也將投入新製程、SMR(小型核電廠)……等人員虛擬訓練,加速產業創新效率。日本已經由內閣推動「跨部門戰略創新推進計劃」(SIP),透過基礎技術研究、開發商業模式等五大面向進行網宇世界研究。
提升產業競爭力 工研院CAN HELP
今年專刊也描繪了提升產業競爭力的三項關鍵課題:數位轉型、淨零轉型、敏捷韌性。以數位轉型為例,歷經新冠疫情衝擊後,產業普遍重視數位+AI能力,優化倉儲、生產製造等領域,工研院在機器人領域耕耘多年,例如攜手達明機器人助攻智慧製造,協助產業數位升級。
在淨零轉型方面,工研院已於2021年成立「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並創設「產業淨零轉型服務團」,強調策略先行、結果導向,將零碳、減碳創新技術導入產業,協助產業找到淨零解方,將淨零轉型從合規、降低成本的思維升級為企業競爭策略與全新成長契機。
專刊第三篇專文「觀瞻臺灣優勢 決勝創新突圍」中,描繪泓格科技、奎克生技、佐臻公司、台泥綠能、黎明工程顧問等臺廠前瞻布局成功案例,以及工研院亮點技術對於產業的人才外溢、培育新創、創造綜效(1+1>2)、技術授權等效益。例如台泥綠能投入地熱開發,將在臺東紅葉村打造「紅葉谷綠能溫泉園區」。工研院長期投入臺灣地熱資源探勘與關鍵發電技術開發,包括智能化地熱電廠預診與儲集層運維技術、地熱儲集層產能增強技術等,都能助益台泥地熱發電廠的營運。
「永續50紀念專刊」預計將於10月底發表,林昭憲透過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的視角,邀約遠見讀者預先體驗2035年的璀璨未來生活,透過科技協助,人類生活將可以更智慧便捷、隨心所欲,享有人人可負擔、且能適應個人不同身心狀況的照護服務,AI應用、潔淨能源與循環資源更為普遍,臺灣社會將有多元的想像與期待。工研院在邁向下一個50年的路徑中,將持續善用研發能量優化產業與社會,打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