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樊語婕

高齡、少子、醫護人力荒……等,是台灣的挑戰,科技、教育、人文底蘊……等,是台灣的機會!教育現場正將挑戰化為機會,擁抱新世代大健康浪潮,慈濟大學以「慈悲喜捨」校訓溫暖育才,培養深具專業、人品、科技力的下一代,成為懷抱菩薩心的未來醫護人才!

 

2025年台灣將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健康福祉產業人才新增需求每年平均2000人,每年商機上看新台幣500億元。在數字的背後,慈濟大學醫學院院長、麻醉科名醫陳宗鷹從醫界與學界雙視角出發,觀察到醫護人才的四大未來趨勢,包括疫後遠距視訊等科技融入、科技與醫療的結合、智慧應用因應社會結構變化,以及具備人文素養的良醫良護。

 

四大重點 培育新世代大健康人才

面對社會結構、醫病關係、醫療現場的各種轉變,以及新冠肺炎啟動的新常態,台灣與世界需要怎樣樣貌的醫護人才?慈濟醫學院的教育現場給了最佳解答!對接生醫、照護、醫療等產業人力需求,慈濟醫學院聚焦專業素養、智慧應用、跨域協作、國際接軌四大重點,形塑學生成為新世代大健康人才。

 

陳宗鷹院長進一步說明,協助學生取得國家證照,並導入精準醫學、基因學、轉譯醫學、生醫資料庫大數據等資源,強化專業素養;邀請醫師、技師、檢驗師分享實務應用,引進醫療科技企業介紹復健機械手臂與軟體,幫助學生掌握智慧醫療臨床應用與市場趨勢。因應個人化、精準醫療趨勢,設計跨域團隊照護課程,結合醫學、護理、物理治療、社工系學生,以病患為中心,導入中風等個案教學,演練臨床照護實務;善用科技接軌國際,例如串聯校友人脈,透過視訊教學,引進哈佛大學醫學院醫學發展新知,也與泰國清邁大學等學校進行視訊跨國跨校線上討論。

 

創新跨領科技 推進各系前行

在各系發展方面,學士後護理系幫助大學時代興趣未定向的人才,在大學畢業後就讀,挹注護理人力;生命科學系已更名為生物醫學暨工程學系,於2023年開始招生,為台灣少數之醫學工程相關科系,可望結合醫師臨床經驗,透過工程專業優化醫療處置。

 

新冠肺炎疫情在過去兩年影響全球人類的生活,中醫在疫情肆虐期間備受關注,例如「清冠一號」用於治療「確診」輕/中症(不需使用呼吸器),慈濟醫院研發的「淨斯本草飲」也幫助許多病友,中醫將是慈濟醫學院重點發展的專業之一,除了學士後中醫學系,也全力優化碩博士班的教育。

 

慈濟醫學院持續創新,實踐跨領域科技應用,推進我國醫護教育接軌智慧醫療發展。例如大林慈濟醫院已導入AI應用,並將相關經驗帶至慈濟醫學院教育現場;護理系老師善用網路空間,創建虛擬網路護理病房,在新冠疫情期間助攻病患照護,並為未來未知流行疾病來襲做足準備。

 

著重能力取向 培養未來醫師

目前凡是在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訓練醫院接受職業醫學臨床訓練三年以上,即可參加專科醫師甄審,慈濟醫學系正在顛覆這樣的傳統,陳宗鷹院長強調:「著重能力取向而非時間取向,培養未來醫師!」

 

陳宗鷹院長舉例說明,例如麻醉科醫師的「中央靜脈導管置入」學習進度,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就會不同。每一科的未來醫師都會有一份專業檢核項目表,老師可以透過手機APP逐一評估檢核,例如內科醫師必須完成200個項目,待200項專業全都過關,更能勝任臨床照顧的責任。

 

2017年大林慈濟醫院即開始著手建置「可信賴專業活動為基礎之資訊輔助平台」(簡稱EPAs 資訊輔助系統),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並與大林慈濟合作,為醫師進行專業能力檢核。

 

全人照顧初心 人文關懷素養

除了專業能力、科技應用,全人照顧的初心與人文素養,更是慈濟醫學院育才的重中之重!以「大體模擬手術」教學課程為例,課程結束後,進行大體縫合、送靈、追思會等人文儀式圓滿過程,藉由感念無語良師的貢獻,為學生灌注滿滿的人文關懷思維。

 

陳宗鷹院長更預告,團隊正在建置「人文醫療數位資料庫」,「這是只有慈濟才能做到的大夢!我們將持續建置願意捐贈大體民眾的全身電腦斷層影像等正常生理影像,以及疾病或手術等病理影像,並且進行深度訪談,結合生理影像與生平事蹟,善用ARVR科技,累積為人文敘事醫學資料庫,讓捐贈者永受懷念、永存價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uchieh16145 的頭像
    yuchieh16145

    樊語婕文字工作室部落格

    yuchieh161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