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撰文/樊語婕

嚴重氣喘、又患有心臟病的林阿伯,獨自居住在公寓4樓的小單位中,因為住處沒有電梯、他又無法步行上下樓,已經有20多年都不曾離開住處一步,過著繭居的孤獨生活,一天三餐只能吃泡麵、醬菜、罐頭果腹,鮮少食用到新鮮菜餚,更因為缺乏人際接觸,變得沉默易怒。

 

內文

台灣長輩的晚年正面臨多重生活考驗,因為行動不便或各種慢性病侵擾而無法出門,就算勉力走到巷口用餐,餐飲店的餐點是都為一般人而準備,對於牙口不好、多患有慢性疾病的銀髮族而言,總是有著飯太硬、菜太大塊、肉太油太鹹…等等狀況,於是,無以計數的長輩就如同林阿伯一樣,放棄外出、吃著不營養不美味的餐點,日復一日。就算有家人照顧的長輩,也因為家人缺乏營養學的專業,或忙於工作,無法準備最適當的餐食。

 

所幸,10年前甘霖慈善事業基金會開始為林阿伯送餐,周一到周五每天中午送上熱騰騰、四菜一湯的便當,還特地提供切細的青菜與較軟爛的米飯。有了送餐服務的林阿伯不但飲食變得多元健康,也因為每天與志工互動,找回了人際交流的能力,變得開朗有活力、會跟志工問好、道謝,還會偶爾走出住處,阿伯也開始打電話問候基金會的社工,成為一個可愛的長者。

 

送餐到府服務 客製化暖心關懷

由於看見台灣長輩的困境,甘霖送餐到府服務在1999年啟動,林欣怡主任指出,從一開始每日送餐10多份,如今服務人數達926位,更因為考量到長輩有著牙口不好與慢性病等各種狀況,在營養師的指導下,甘霖每天必須製造350份特殊餐,包括用細切機切細再切細、以果汁機打成半流質的菜色,以及遵守各種慢性病的禁忌餐食。

 

其實,甘霖送上的不僅是一份餐點,更包含著關懷與溫暖。為了要完成每日的送餐服務,甘霖仰賴一群熱血的志工,周一到周五每天中午,送餐志工第一線接觸長輩,也同步關懷銀髮族的身心狀況,「阿嬤心情不好在掉眼淚、阿公沒有坐在門口、阿伯看起來身體不舒服」,每一個送餐志工回報的訊息,都緊接著甘霖社工持續的追蹤處置,為長輩的生活增添溫馨關懷。

 

關注多元需求 豐富暮年生活

隨著人口老化的進程,台灣銀髮族的樣貌與需求也更為多元,須要社會更用心與細心的照顧。甘霖依據長輩的不同狀態,提供包括長青大學、日間照顧與送餐到府三大服務。從1994年開始投注於銀髮族的日間照顧,目前在台中市設有三間松柏中心,其中一間專注於照顧失智長輩。

 

每天上午7點半到下午5點,長輩在松柏中心接受日間照顧,甘霖並從2005年開始,實施延時服務到晚上8點、隔周提供周六服務等彈性做法,減輕家屬兼顧工作與照顧的雙重壓力。甘霖也串聯家屬,為失智症家庭照顧者舉辦溫馨下午茶活動,「我們讓家屬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很多人都面臨著照顧長輩的難題與課題!透過支持團體與講座,家屬抒發情緒與壓力、分享照顧經驗,更進一步連結為互助團體,成為彼此支援的強大力量。」蔡峰如主任分享。

 

延續日照送餐經驗 導入自立支援

在送餐到府的服務對象中,有7成是輕度失能,但是僅有23成享有居家服務,形成了照護的漏洞。林欣怡指出,「經過盤點後,我們發現其中約有360位輕度失能的長輩,其實不只須要送餐服務,還須要居家服務。」

 

蔡峰如進一步解說,「全台灣日照機構僅有數百家,絕大多數超過8成的長輩還是留在家中,我們開始思考,可以善用甘霖長期在日照與送餐的經驗,把這樣的專業帶進居家服務中,以國外行之有年的『自立支援』概念為出發點,讓長輩不但可以住在家裡、在熟悉的環境中安享晚年,每天的生活更可以過得不一樣。」

 

傳善獎穩定挹注 實現三大夢想

長輩的笑容與活力,就是甘霖社工與志工最大的動力,讓大家能量飽滿,再度拼下去,永遠在思考,如何為長輩再做多一點!今年甘霖獲得傳善獎挹注,得以實現為期三年的專案願景,包括建立送餐個案管理資訊化系統、研發冷凍冷藏餐盒菜單,並且建立居家服務團隊,針對送餐對象導入自立訓練,維持飲食生活能力與社會參與。

 

送餐中心資訊化是第一步,由於大量個案個別化的餐食須求,再加上社工龐大的行政作業,讓甘霖過往無暇升級服務,未來將透過資料庫管理,節省人力與人事成本、增加送餐的品質。由於去年赴丹麥參訪的啟發,甘霖也開始研發冷凍調理包,讓長輩透過選餐系統、握有自主選擇權,未來還將導入職能治療師、居家服務員等自立支援系統,為輕度失能的長輩培力增能,鼓勵長輩走出家中、參與活動,與社區有更多交流。

 

與很多社福單位一樣,缺人力、缺資金,甘霖最不缺的就是熱血與愛心,蔡峰如感性地說,「大家總是忍耐硬撐,對於很多不足的改善方案,卻是想都不敢想,總是覺得不可能,因為有了傳善獎,傳善獎就是一種可能,讓我們敢想、敢夢,獲得了傳善獎,我們更可以圓夢,有了更多資源,就能更積極,為長輩提升『質』的服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chieh161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