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11關東大地震引發福島核電廠重創,造成輻射外洩污染,核災等級一路自四級(廠區意外事故)上修至最嚴重的七級(最嚴重意外事故),影響程度直逼25年前的車諾比核災,輻射塵甚至已經到達北歐國家,鄰近日本的我們,應該如何因應?又該如何從日常生活的細節中注意,避免輻射上身?本文一一為您解說。

 

場景一

大陸浙江省

由於日本福島核災影響,大陸網路盛傳海水已經被污染,日後沒有乾淨的鹽可以食用,網路上並宣導吃含有碘的食鹽能夠抗輻射,引發浙江省民眾瘋狂搶購食鹽熱潮,廣東、安徽、南京等地紛紛跟進。

 

場景二

日本東京市

東京的自來水被驗出含有輻射物質碘131,濃度為平均每公升210貝克(Bq),超過厚生勞動省訂定的嬰兒飲用標準值100貝克,東京的超市和便利商店貨架上的礦泉水在幾個小時內被民眾搶購一空。

 

場景三

台灣台北市

日本輻射外洩,造成台灣的輻射恐慌,不少民眾擔心接受電腦斷層掃描或心導管檢查,會增加身體輻射暴露量,即使之前排隊等待許久,仍然主動取消相關檢查。

 

內文

自從311關東大地震發生以來,引發福島核電廠的輻射外洩意外,輻射塵在短短七日內就飄向北歐國家,核能安全問題成為全球關注焦點,為此,我國行政院原子能源委員會還特別在官網的首頁闢了一個「日本福島核災專區」,公布各項相關訊息。

 

小標~台灣地區環境輻射數據屬於安全範圍

根據原能會的資料,當人體一次性急性曝露在1~2毫西弗的輻射劑量中,會出現噁心、嘔吐現象,若是全身一次急性曝露在大於6毫西弗的環境中,就會導致死亡。新聞報導指出,315上午福島第一核電廠正門附近偵測的輻射數值曾經達到每小時8.217毫西弗,已高於一般人每年接受天然背景輻射劑量數倍。至於台灣地區的現況,依據原能會每日針對全台各定點的即時環境輻射監測數據顯示,四月底台灣的輻射值介於蘭嶼的0.042微西弗/(μSv/h)與阿里山的0.095微西弗/(μSv/h)之間,屬於一般背景輻射範圍(0.2微西弗/時以下),十分安全。

 

日本福島輻射污染物質中主要是碘131與銫137,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資料,碘131的劑量只有在核子意外事故的最初幾天較高,在大氣中及環境中會很快分解,主要曝露途徑為飲用遭受碘131污染的新鮮牛奶。碘131的落塵只會附著在水果及葉菜的表面,民眾食用前通常只需先用水清洗或將水果削皮即可。相對於碘131的半衰期為8天,137的半衰期卻長達30年,當飲用遭受污染的水源,就會讓銫137進入人體,細胞就會受到加馬與貝他輻射的傷害,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

 

小標~穿戴遮蔽備件 每日確實除污

隨著福島核災每日的新聞進展,核災等級一路自四級(廠區意外事故)上修至最嚴重的七級(最嚴重意外事故)福島核電站排放的高濃度放射物擴散至近海;福島核電廠周邊的居民撤離範圍,更由原本的20公里擴大為30公里…,蔬菜、畜產禁售,以及海水污染魚類引發的食品安全問題,再再加深台灣民眾的不安情緒,日本料理餐廳大受衝擊,街頭到處可見戴著口罩的行人,各式打著「防輻」功能的商品紛紛出籠。其實,輻射污染進入人體的主要途徑包括呼吸、飲食、皮膚與傷口,只要加強防護,就能降低輻射對人體的傷害。

 

因為工作專業需求,新光醫院腎臟科主任江守山醫師擁有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放射線物質操作認證,他指出,輻射污染造成的主要危害是癌症,例如白血病、甲狀腺癌、肺癌、大腸直腸癌等,醫界已有許多研究證實癌症與輻射的關係,而低度輻射對人體的傷害屬於機率效應,也就是說,當人體接受到的輻射劑量越高,受到傷害與罹患癌症的機率就越高,因此他提醒,福島輻射若侵台,人體若累計曝露量超過2毫西弗就算超標,由於輻射塵中含有碘銫鈽等有害輻射物質,建議民眾要採取積極的防護措施,可分為以下四大要點:()保持安全距離、()尋求適當的遮蔽物、()確實做好除污工作、()大量攝取輻射庇護劑。

 

當證實福島輻射侵台時,輻射量過高的期間,江守山醫師建議民眾不要出門,並緊閉家中門窗,等室外的落塵落下、或下雨後、空氣中的輻射量降低時再出門,在家中使用全熱交換機,也能夠透過濾網過濾戶外的輻射塵。

 

外出時必須出戴足夠的遮蔽物,例如雨傘、口罩、帽子、眼鏡、手套、長袖上衣、長褲、外套等,外出的衣服不要帶進家中,最好掛在家門外,避免將輻射塵帶入家中,由於輻射塵可用水清洗掉,經常清洗外出衣物也有助於消除沾染輻射污染,每日淋浴沖澡也可幫助清除附著在身體的輻射塵。促進新陳代謝、保持排洩通暢也是每日除污的要點之一,可以縮短輻射物在體內停留時間,有助於將接受到的輻射污染排出體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chieh161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