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  蛻變為觀光工廠

 

現今的五穀文化村,每天都有預約的旅行團造訪,假日更是人潮洶湧,大型停車場內停滿了遊覽車,觀光人潮充滿整個園區。然而,回首從前,徐永奐的創業路也非一帆風順,而是幾經轉折、多次蛻變後,才有今日的盛況。

 五穀文化村的前身為成立於1985年的功薰陶瓷公司,由五個志同道合的同窗同學(徐永奐、陳東文、陳江林、王國基、羅世偉)憑著一股熱情創業,草創時期租用廢棄的三合院,雙手萬能地加以整修後當作陶瓷工坊。初期為大廠代工,80年代是台灣陶瓷業的全盛時期,功薰陶瓷公司也日益壯大,購置了現今的廠房。製作上也由當初的人工注漿改成自動助漿,四方窯(梭子窯)改成隧道窯,雇用員工人數從最初的十多人,擴張到逾百人,並走向自行設計開發的營運模式。

 歷經了十多年的產業巔峰,陶瓷業開始衰退,90年代產業陸續出走,苗栗公館地區的陶瓷業廠商也從原本的400餘家,萎縮到僅剩個位數。當繁華落盡、陶瓷產業風光不再,徐永奐卻不願離開打拚數十年的家鄉,也不想放棄一點一滴發展出來的陶瓷工廠,他相信「如果大家都走了,而我們咬牙撐下去,成為僅存下來的一家裝飾陶瓷工廠,就會產生非凡的價值。」如今,證明他的堅持是對的。

 在艱苦經營的時光中,徐永奐的眼中不光只有陶瓷,他開始意識到,惟有轉型才能生存,因此悟出了「製造兼營觀光服務」的創新營運模式。於是在民國89年,順應政府推行週休二日的休閒潮流,在工研院與經濟部中部辦公室的輔導下,成為台灣第一批轉型的觀光工廠。基於尊重萬物、感謝五穀的想法,取名為五穀文化村,今年已是轉型為觀光工廠後的第12年了。

 

下一站  科技+精密陶瓷

 

為了擴大能見度與接待遊客的層面,五穀文化村聰明地設計了各種套裝行程,包括適合公司行號、親子社團的參觀+DIY半日遊,或是為安親、幼教、國小學生團體打造的校外教學課行程,以客製化、生活化、人文化、小而精緻的貼心設計,將各個年齡層一網打盡,並將產品、服務緊密聯結消費者,讓五穀文化村的名聲越來越響亮,成為苗栗縣公館鄉的地標之一。

 

 從草創時的五人打拚,到今日走向多角化的經營。談到跨界經營的人才培養,徐永奐認為學習的精神很重要,而且跨界人才尤須具有能結合新舊元素的能力及眼界。他舉自己的兒子為例,「除了擁有傳統製作陶瓷的技術,又具有年輕人的創新觀念,甚至又在工研院學習專業訓練與技術轉移課程,唯有這樣的學習精神,才能創造出五穀文化村的下一個驚歎號!」

從陶瓷產業,跨界觀光旅遊、創意文化產業,這一步,徐永奐走得踏實又有前瞻性,去年他又積極準備下一步:納入科技元素,逐步培養第二代接班。首先透過台灣區裝飾陶瓷輸出業公會,參與苗栗陶瓷產業座談會。隨後積極參與工研院貿易自由化服務團隊輔導專案,進行優質化轉型,成功開發出新產品──精密陶瓷料理刀,順利完成產業升級。最後,還將建立產業聯盟集體出擊,運用五穀文化村的陶瓷觀光工廠,與功薰陶瓷、銅鑼窯的品質優勢,進一步結合精密陶瓷刀陶瓷國產化與觀光產業,估計一年可提升產值約兩千萬元,並逐步發展成1億元台幣的規模,確實站穩產業升級的腳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chieh161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