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樊語婕
淡水河為我國第三長河,是新北市境內最主要的流域河系,在天下雜誌主辦的【為淡水河做一件事part 2】活動中,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走進淡水河的源頭大羅蘭溪,感性地說到,「為了拚經濟,臺灣的前兩個世代把淡水河破壞了,現在,我們要多做一點,把這條河川改回來!」新北市已經許下2030大河願景:明年淡水河水質汙染比例減半,2030年將達成全數脫離嚴重汙染,讓母親之河再度潔淨美好!
曾經,為了拚經濟,臺灣捨棄生態,而後,環保意識抬頭,淡水河整治啟航。數十年間,淡水河改頭換面,背後有著新北市政府多管齊下的智慧、公私協力的堅持!
延續守護 為淡水河做一件事part 2
3月26日天下雜誌帶領大家,走入淡水河,親近母親河的源頭大羅蘭溪。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起了大早參與今年【為淡水河做一件事part 2】活動,在烏來勇士廣場上,訴說新北市近年來的治水軌跡與巧思。2003年在新北市125條河川中,有21.8%為重度汙染,今年降至5.6%,期間花費將近20年的時間!「『標本兼治』是新北市治水的原則,同步落實源頭管理、區域治水、嚴格取締三個層面,持續改善河川水質,讓民眾真正有感!」
劉和然強調,「淡水河曾經很美,因為經濟發展我們不小心讓它被汙染了,新北市府團隊許下承諾,一定要讓淡水河恢復原來的樣貌!」在3月10日市議會上,侯市長宣示,2030年淡水河系脫離嚴重污染!新北市水利局與環保局跨局共提大河願景,以「源頭管理、因地制宜」搭配「天羅地網」等作法,希望明年淡水河水質汙染比例減半(嚴重污染比例降至3%),2030年將達成全數脫離嚴重汙染!
多管齊下 為淡水河做更多事
治水事務牽涉甚廣,於是,自2019年起,新北市政府成立「新北市河川流域治理平台」,整治淡水河多管齊下,匯聚水利、環保、經發、農業…等局處及轄區區公所,最多曾達到19個單位共同參與,固定於每月最後一個週四召開會議,按月追蹤管考執行進度,持續推動生活汙水下水道建設、設置濕地及礫間現地處理設施、管理工業廢水、定期監測河川水質等,更招募水環境巡守隊與民間志工參與。
從淡水河全流域的平均河川污染指標(RPI)觀察,2010年平均值為3.00中度污染,近年來逐年下降,去(2019)年平均RPI指數值降至2.35,為輕度污染程度。劉和然進一步說明,新北市治水策略為源頭管理、區域治水、嚴格取締等三大面向。以區域治水的工程手段為例,新北市加速提升公共污水下水道接管率,設置河川現地處理挹注基流,更完成共23處污水截流站,減輕河川污染負荷。根據內政部營建署「用戶接管普及率及污水處理率統計」,新北市公共污水下水道普及率達91.54%,全國第一!(註1)
環教播種萌芽 永續世代接棒
曾是理化老師、國中校長、教育局長、環保局長,劉和然在環保局7年又315天任內,結合環保、教育、文化專業背景,推動「新北環保小局長12堂課」系列活動,曾帶領學生們化身為「水質救援小先鋒」,前進淡水河體驗水質救援任務。「這是一個未來工程,每年培育100個環保小局長,20年就會有2千個,未來成為捍衛環保的社會中堅份子!」他感性地訴說新北市的環教播種願景。
今年臺灣面臨半世紀以來最嚴峻的旱象,中南部水情拉警報,北部民眾則受惠於翡翠水庫長年8成以上蓄水量的守護,用水無虞,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水源特定區「新店溪青潭水質水量保護區」!這是全臺唯一依據都市計畫法及自來水法設立的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為水利署與新北市協力打造、守護的水源,為了保持蓄水量,周圍禁止開發,是全臺水庫集水區管制最嚴格的地區,持續供給大臺北地區600萬人優質飲用水。
前內政部長、臺大土木工程學系教授李鴻源日前警告,臺灣在2030年水庫有效容量將降至50%,每日缺水量將達143萬噸。缺水,恐成臺灣未來新常態!劉和然認為,水資源的維護,必須開源、節流雙管齊下,中央地方合作、更要公私協力。民眾在生活中落實節水、惜水行動,新北市也努力投入循環再生水資源,設立淡水、林口、三鶯、北大、中港等5處水資源回收中心,每日提供約5萬2千立方公尺次級用水。
今年的缺水危機,對於民眾是又一次的震撼教育!劉和然將之視為生態環教的轉機,「民眾有痛感,就會啟動行為改變!」他更強調,新世代認同環保,將使用者付費視為理所當然,讓臺灣與地球生態的未來充滿希望!
告別垃圾廢土堆積的悲情過往,淡水河華麗重生,成為親水遊憩的勝地,不時上演著各式美好,民眾沿著淡水河岸踩踏單車、跑步,親子在二重疏洪道「熊猴森樂園」遊憩……。【為淡水河做一件事part 2】活動將是未完.待續的行動,淡水河水岸環境營造將是城市治理重要的一環,新北市期待聚合大家的努力,共同守護水源,讓淡水河更淨更美!
註1
公共污水下水道普及率為專用污水下水道普及率、建築物污水設施設置率與整體污水處理率合計數字,新北市91.54%,全國第一,其次為臺北市(88.94%)、基隆市(7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