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樊語婕

隨著全球化與資訊科技發展,知識更迭快速,許多議題與工作更為多元,不再侷限單一領域專業,跨領域學習成為高教趨勢,成功大學透過不分系學程、中山大學推出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程創新育才,培育具備創新視野、解決問題能力、跨域發揮的人才!

 

2020年延伸至2021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攪亂人類常軌,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主任陸曉筠分享,未來的人才必須要因應各種變動,因此,人科學程育才的核心價值就在於彈性、韌性,引領學生經歷跨領域的碰撞,在做中學的模式中實踐成長。

 

人科學程自109學年度首度招生,五大學程核心領域包括人類學、環境、工業設計、機械、創新創業,共學群更廣納食品安全、海洋生物資源、AIoT、半導體電子、智慧城市、在地創生……等20多個領域。學程強調人本優先,因此大一大二必修設計溝通與表達、設計思考,大二開始解根據學生關注的興趣主題,對接各式社會問題或挑戰,例如環境永續、高齡長照、偏鄉教育……等,引導學生透過數據、科技等方式解決。

 

學程還邀請機械系老師開設「產品結構的ESG秘密」工作坊,帶領大家拆解電扇等電器,了解廢棄電器拆解改造組裝的無限可能!學程師生也主辦中山大學每年5月底在高雄鹽埕街區推出的「鹽夏不夜埕」夜間藝術策展,親身參與創意街區實踐。

 

培養整合能力 多元接軌實務

不只重視跨域創新的實踐,人科學程還設計各式議題導向課程,培養學生洞悉社會問題與未來趨勢的整合能力。例如透過「科技創新趨勢與需求探索」課程,引導大一新生了解最新科技與相關應用,引導學生思考社會有哪些問題、該如何透過科技解決問題;大二「當代社會問題與創新案例研究」帶領學生進入高雄市鹽埕區,直擊場域內的各式議題。

 

除了激發學生的人文關懷熱血外,也透過專題、工作坊與實習等多元方式接軌實務。例如每年暑假1學分跨領域接軌課程,大一暑假為跨領域探索、大二暑假為跨領域實作、大三暑假為跨領域產業合作。學生在大三大四進入真實場域,例如NGO組織、企業,實測所學與理念,國內已簽約合作的企業包括雲朗集團、台灣港務公司高雄港務分公司、MZone大港自造特區等,學生也可赴海外交換半年,對接日、星、美、德等國的創新產業現場。

 

學程大二學生施驊宸分享,大一必修課除了教授Python程式、3D繪圖等專業能力,老師並且帶領大家洞察未來科技趨勢,想像未來需求與帶動改變,透過課堂上分組討論、設計原型(Prototype)與期末展覽展現創意,一起想像、改變未來!

 

英語角落活動 生活中學英語

在英語實力方面,中山大學為全台四所「重點培育雙語大學」之一,將在未來轉型為雙語大學,校內設有全英語卓越教學中心,推動各式全英語課程,中山大學去年起舉辦英語角落活動「English Table」,由來外籍生擔任語言導師,每天設計不同的英語對話主題,幫助學生從生活中學習英語,也增進與外籍學生、異文化交流機會。

 

陸曉筠指出,人科學程希望招收具備跨域特質的學生,「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有強烈的動機與熱情!」例如唸文組同時擁有理工魂,或是理組學生亟欲解決社會問題。人科學程的宣言就是:「你們負責作夢,我們陪你讓它成真」,歡迎年輕學子在此築夢踏實!

 

系所小檔案:

系名:國立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

特色:入圍《2021亞洲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獎》最佳教學策略獎肯定!透過跨領域的碰撞,實踐做中學的學習模式,培育學生跨領域、人文思考、社會關懷、創新、解決問題……等多元能力。 

生涯進路:數位策展人、城市規劃師、高齡服務設計師、AI產品經理、使用者體驗設計師、虛擬實境設計師、機器人培訓師、NGO從業人員、虛擬實境設計師……等。

 

跨域學習鍍金 不分系創新育才

根據校友進行調查,發現比起單一科系的畢業生,透過輔系、雙學位等跨域畢業生在畢業後的薪資為1.5倍,於是自106學年度起,成大開設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以跨域教育培育學生具備視野、專業、科技力、創新力、終身學習能力與社會關懷的領導人才,領航解決未來多元挑戰。

 

成大不分系希望學生依據興趣主題修課、發展專題,以問題導向和專題製作為學習方向,因此系必修規劃了跨領領域問題導向專題,以4個學期共18學分引導學生聚焦大型專題,引導學生從釐清問題到實踐解決方案。99%成大校內的課程都可選修,僅有例如醫學系大體解剖學等課程除外。成大教務長、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主任王育民舉例,曾有學生對期貨預測軟體有興趣,就積極至管理學院、電機系、資訊系選修相關課程;有學生關注高齡議題,就必須選修心理、生物醫學工程、醫材、高齡照護、職能治療、工業設計等多元課程。

 

三師共同輔導 彈性學習學用同步

系上對於學生的輔導更是多元,每個學生都擁有三名導師,分別為行政導師、生活導師與學習導師,行政導師協助選修課程問題解決,生活導師為學生解惑學習、人生……等各式疑難雜症;學習導師由系上專任教師擔任,幫忙專題進度、對接興趣產業、媒合業師等。

 

強調應用、實踐、學習彈性,皆是系上的特色,透過週六日密集式授課、微學分、工作坊、線上學習等彈性設計,幫助學生學用同步,在學期間就不斷實踐,並且在實踐的過程中應用所學,成為一名入世的學術人。例如有學生關注食農議題,特地北上至宜蘭民宿學習,只要每周兩天回校在課堂報告學習進度即可。

 

王育民分享,成大不分系已有三屆畢業生,第一屆有兩位畢業生,侯智薰原本就讀化工系,轉至不分系後如魚得水成為知名網紅,畢業後自創「雷蒙三十」品牌,開設Podcast 播客節目;另一個畢業生史蕓瑄原本念生科系,轉到不分系後,展現對於社會企業的熱血,曾經擔任國際志工的她,帶領團隊赴非洲從事教育服務,教導非洲孩童體驗雷射雕刻等科技應用,從規劃、募資、招募、實踐一手包辦!

 

英文接軌國際 對接台灣議題

在英文能力的部分,成大學生入學多益分數至少都有600分水準,不分系的英語能力畢業門檻為多益785(或等同CEFR對應B2標準)。成大名列全國四所「重點培育雙語標竿大學」,設有許多全英語課程,成大也支持「經濟不利與文化不利學生修讀國際線上課程」,例如在CourseraEdXFuture LearnUdacityUdemy平台等線上外語學習課程,由學校支付最高 8學分學費。

 

成大不分系鼓勵學生善用英文接軌國際,例如有學生聚焦在永續議題,對接聯合國17SDGs,並且串聯台灣水資源短缺、水庫生態、離岸風電生態衝擊等在地議題;系上也規劃自主學習0.5學分,鼓勵學生透過SDG Academy網站修讀線上英語課程。

 

「我們很看重學習動機,如果學生能夠展現特定領域的興趣、曾經為它付出努力,就會是我們有興趣的人才!」王育民也強調,進入不分系就讀,不能只有想法,還要有相對應的規劃與做法,「歡迎學生保持好奇,在有限的時間內選擇主題、進入實際場練習,在興趣與樂趣之中學習,歡迎加入成大不分系的大家庭!」

 

系所小檔案:

系名:國立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

特色:依據興趣主題修課、發展專題,以問題導向和專題製作為學習方向,以跨域教育培育學生具備視野、專業、科技力、創新力、終身學習能力與社會關懷的領導人才,領航解決未來多元挑戰。

生涯進路:畢業後多元發展,包括社會企業、自媒體、微型創業……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chieh161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