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撰文/樊語婕

近年來,以設計驅動創新成為全球顯學,在台灣,設計持續介入公共服務,以設計專業創新公部門服務體驗與體系,致力於解決問題、提升體驗、擴大參與,透過文化滲透公共服務,將好的設計概念落地成形,發揮創意為癌友服務、偏鄉教育、在地創生、品牌創新、觀光旅遊找到全新的可能,帶動社會真實的改變!

 

文化部去年發起公共服務創新專業服務協力計畫,攜手台灣設計研究院,首度藉由Open Call方式,徵集公共服務提案團隊,以創新構想、服務設計驅動跨域整合計畫,集結設計師、NGO成員、在地居民、公部門團隊……等利害關係人,實踐公共服務創新。在8月份登場的兩場「公共服務×設計系列聚場」線上論壇中,邀請五組跨界團隊開講,分享過去一年多走過的「公共服務×設計」歷程。

 

串聯跨界資源 傳遞全人關懷

惡性腫瘤(癌症)長年位居我國十大死因之首,當癌友結束醫院密集治療回到社區後,才正是挑戰的開始!癌症病患與家屬面對複雜的病情、多元且個人化的療程、眾多資訊來源,須要的是專業、清晰、易懂、令人信賴的資訊與諮詢,以及以人為本的全人關懷。

 

為了改善民眾的生活,公共服務創新須要導入設計,以設計改善服務流程,匯聚跨領域的共創合作,從強調同理心的設計思維出發,優化公共服務流程中的顧客體驗,而整體顧客體驗包含了產品、服務、場景、流程等。台灣癌症資源網集結設計師、社工、個管師、護士,匯聚癌症希望基金會、各大醫院癌症資源中心,串聯線上線下整合服務,提供醫療、福利、補助、藝術治療等資訊,銜接醫療端、社區端、生活端,幫助癌友與家屬獲得全方位資訊與照護。

 

創新陪伴 實現公眾共好新價值

公共服務牽涉眾多利害關係人,設計就是跨界參與的最佳平台。照顧偏鄉孩子,除了仰賴熱心在地人士,也可以融入設計思維、匯總跨界專業、鼓勵社區參與,集結社區內外的力量,在NGO、設計師、專業老師、在地居民攜手創新的過程中,提升社區生活品質,實現公眾共好新價值

 

當設計走入公眾領域,運用公共服務設計翻轉人們生活、帶動地方改變,就能讓大眾一同經驗共好價值。走過20年,透過第一個基地建和書屋的改建,台東孩子的書屋翻開了2.0新頁!聚焦在老幼共享、開透書屋空間、原住民精神連結、綠建築等概念,書屋敞開大門,邀請部落青年、耆老參與,共同舉辦工作坊、共同使用空間,也引進專業老師,實現各種不同目的的陪伴。圍繞著服務設計的系統化、模組化,孩子的書屋化為可操作的模組,也將這個案例化為範本,系統化地擴散影響力,幫助其他偏鄉經營團隊快速擷取成功經驗,實踐地方創生願景!

 

不只是老建築 營造群體共感經驗

歷史建築若未賦予新生命,人們始終無法親近、參與,唯有貼近在地、串聯社區,重新連結周遭居民,營造群體共感經驗,建築物才不只是建築物,不只擁有華美硬體與悠長歷史,而是珍貴的公共服務場域、傳遞服務價值,全面展現歷史、教育、生態、觀光……等多元面貌。

 

當良好的設計進場,引進跨域團隊養分,可以扭轉人們、建築物與環境的關係,營造群體共感的經驗。過去一年多,藉由一場又一場邀約民眾參與的工作坊,納入里長、產業、藝文界、社區組織的聲音,花蓮文創園區跳脫花蓮舊酒廠、工業遺構等陳舊形象,正逐步牽繫起與在地的連結,打破空間疆界,連結鄰里居民,形成生命共同體,未來還將鏈結兒童創造力遊戲、在地藝文網絡、花蓮水環境等元素,成為「花蓮人的水綠環境創造力園區」!

 

品牌設計進場 翻轉公部門思維

國家公園不只是大一點的公園,更肩負使命,如同這座城市、這個國家、這片自然空間的一張名片!2015年,來自首都奧斯陸的設計公司Snøhetta改造了挪威的國家公園視覺形象系統,為國家公園、遊客中心導入賞心悅目的新設計,也同步優化整體服務體驗。在台灣,這樣的翻轉也從陽明山國家公園開始上演。

 

公共服務設計概念並不侷限於視覺,更是一個傳達溝通的設計,一個個公共服務的作品,就是一次次改變的開始,影響公部門所有的執行者,動態發展全新的服務標準。陽明山國家公園以陽明實驗山屋的改造為開端,揭開我國國家公園加入品牌思考的起點,在融入美學、設計導向的跨界合作中,啟動公部門的質變,帶動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跳脫同溫層,融會外部設計團隊的視角、異文化的思維,了解到公共服務不僅是建築空間、出版品,也可以是PODCAST、戶外場域等不同形式!

 

在地創生創新 由聲音啟動服務

大稻埕擁有豐富多樣的人文樣貌,是19世紀台北商業最繁華的地區,茶葉、中藥、布匹買賣熱絡,更是20世紀「台灣新文化運動之父」蔣渭水等台灣知識分子活躍的歷史舞台。這樣獨特的大稻埕,早已被設計人以各種形式展現過,已經是大眾熟悉的歷史場域,如何善用設計帶動公共服務創新?

 

當視覺的刺激過度氾濫時,人眼的疲憊點滴累積,聽覺、音樂、聽故事帶動全新公共服務模式,結合理性邏輯與感性需求,挖掘在地文化底蘊,將在地歷史人文資產傳遞給大眾。去年開始大稻埕擬聲現場計畫串聯眾人,藉著故事採集、聲音設計、展覽體驗、地方聲遊、行動錄音等方式,首度用聲音訴說在地故事。這樣的經驗也能夠在台灣其他地方複製,例如「一刻故事‧台南」閱讀聲景計畫、「這一刻的味道」線上聲音串連活動,都是將聲音由無形文化資產轉化為有形陪伴服務,重塑公共服務全新價值。

 

台灣須要怎樣的公共服務設計?沒有標準答案!公共服務可以不囿於一種想像、一種形式、一種實踐,因為導入設計、因為跨域參與、因為公私協力,從而延展出無限可能。有越來越多公共服務設計的成功案例不斷累積,驅動著公共服務融入設計思維的想法、做法,讓好想法與好做法醞釀、蔓延、發生、擴散,優化人們日常、帶動地方發展,為民眾與社區啟動美好生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chieh161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