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撰文/樊語婕

數位科技已然全面顛覆人類的生活,應用在生醫產業,結合臨床大數據、人體生物資料庫…等,實現精準醫療、智慧醫療,縮短病患候診時間、優化就醫流程,幫助檢測更精準,幫助醫師判別病症與期別,進一步研發優質疫苗、預防疾病、促進健康。

 

在今年9月登場的2019年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中,行政院政務委員吳政忠指出,人工智慧(AI)、大數據、5G、物聯網等,都對生醫產業有很大影響,這是未來五到十年最重要發展,若物聯網、人聯網加入,很多產業都將息息相關,而在國際新一波生醫產業競爭中,數位科技也加入戰局。

 

三總人體生物資料庫2014年創立

以數位科技驅動的生醫產業創新,必須仰賴足夠的數據資料。我國在2010年公布「人體生物資料庫設置許可辦法」後,三軍總醫院便開始籌組三軍總醫院人體生物資料庫,並於2014年正式設立。

 

除了自建人體生物資料庫外,三軍總醫院為了擴大生物資料庫的收案能量,2014年起加入中研院執行之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Taiwan Biobank),針對肺癌、胃癌、乳癌、大腸直腸癌、腦腫瘤、頭頸癌、肝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病、腦中風、腦外傷、阿茲海默氏症、子宮內膜異位、氣喘等十五種疾病,收集個案檢體與相關資料。

 

統一存放 統一標準 穩定品質

三軍總醫院病理部主任趙載光進一步說明,由於過往三總收集的人體生物資料係以各醫師的實驗研究主題運作,分別存放於醫師主導的實驗室,三總希望透過建立院級的人體生物資料庫統整所有收案檢體,也透過統一存放、統一標準,達到更穩定的品質。

 

目前三總人體生物資料庫持續收案,收案來源包括一般外科、牙科、泌尿外科、婦產科、神經外科、胸腔外科、臨床試驗中心、胃腸科、小兒外科與健檢,近年來每年皆持續收入數百案,例如2016年共收案230案、2017855案、2018288案,今年截至1115日共有262案。

 

由於醫師每日看診、第一線接觸病患,最了解病患的狀況,三總人體生物資料庫的收案流程以臨床醫師為起點,轉介符合收案條件的患者,至三總醫學中心與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臨床醫師與三總醫學中心皆保有相關資料與個案20%檢體,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保有相關資料與個案60%檢體,轉介醫師優先使用,並在兩年後開放其他人申請。

 

國家級整合平台 衛福部統籌運作

趙載光指出,人體生物資料庫在國內才剛萌芽,病患對於捐贈自己的檢體與相關影像資料等還不瞭解,過往都是由臨床醫師與研究護士一一說明,由於三總加入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負責執行專案的中研院人員派駐在三總,針對病患進行解說同意書、問卷訪談、血液與組織檢體收集、病歷摘要抄錄、檢體處理、DNA萃取、檢體品管、資料稽核…等步驟,期待能夠加速資料庫收案的案件量。

 

包括三總在內,國內目前已獲准成立31個人體生物資料庫,然而,由於受限於收案樣本數,過往在進行許多研究仍需互相申請支援,加重醫師進行研究時的行政作業。趙載光指出,目前在國衛院主導下,正研擬建立「國家級

Biobank整合平台聯盟」,未來透過這個平台的運作,醫師只需向衛福部提出申請,不必再耗費時間一一向各醫院提出申請。

 

完整臨床資料 精準對症下藥

趙載光強調,進入人體生物資料庫的所有資料與檢體,都秉持「去連結」的原則存放,僅有案號與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病患無須擔憂個資或隱私遭受損害。他進一步說明,在臨床診斷的過程中,檢驗後多餘的檢體皆視為廢棄物,全數進入焚化爐燒毀,站在醫療研究的角度來看,實在是可惜的浪費,未來如果有更多病患願意捐贈予人體生物資料庫,不但能夠減少檢體焚毀的浪費,更能匯聚為龐大資料庫,成為醫學研究的重要樣本,啟動更多醫療、藥物革新的起點。

 

由於人類染色體30億個鹼基對形成的核苷酸序列不同,造成每個人的差異,也因此同一種藥物對每個人不一定能夠達到相同的療效。為了達到精準對症下藥的目標,三總人體生物資料庫期待藉由民眾檢體樣本長期且規律地蒐集,提供醫學研究穩定可靠的生物檢體來源,建立完整的臨床資料系統,提供個人化最佳的治療方案。

 

目前台灣已有31家人體生物資料庫,其中國家衛生研究院人體生物資料庫過往聚焦於肺癌與肝癌研究,肺癌病患收案超過三千名、肝癌病患收案超過九千名,還有超過三百名健康民眾的檢體,目前也開始針對兒童癌症收案。國衛院人體生物資料庫已有超過百件研究申請案,其中更有四件來自產業,包括基亞生物科技、台睿生物科技、新穎生醫與行動基因生技,商業運用利益回饋金更超過百萬元。

 

Biobank整合平台聯盟十月成立

我國行政院積極推動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目前由國衛院負責執行,已於1030日舉辦「臺灣精準醫療啟航Biobank整合平台聯盟成立發表會」活動,國內目前31家人體生物資料庫與各醫學中心均派代表出席,象徵國家級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計畫正式啟動,未來透過整合平台的運作,活絡整體生物資料庫運用,提供台灣醫藥生技研究與精準醫療發展的重要資料來源,加速疾病研究與新藥研發,提升醫療照護品質與水準。

 

國衛院病理核心實驗室主任黃秀芬指出,過往臺灣的生物醫學都比較偏基礎研究,如今台灣也希望效法歐美國家的做法,期待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應用,而Biobank整合平台聯盟就是重要的基礎工程,第一步就是要讓個案數量達到足夠規模,此外,蒐集的資料數據更必須要標準化,做好基礎功、讓資料的品質夠好,才能讓產業界、學界、醫療界都可以使用。

 

人機協作 生醫產業數位加值

有關於未來生醫產業可以如何利用數位科技,黃秀芬以組織病理為例說明,過往癌症病患的腫瘤切片都是由病理科醫生判讀,包括良性、惡性、罹患哪一種疾病…等細節,目前透過影像掃描等數位科技輔助,由醫生描述定義有哪些重要的異常判別特徵,由程式設計師編寫在程式中,最後經由一系列分析衍生出數據與診斷,再由病理科醫生確認診斷結果,而所有運用AI判讀的數位醫療,都仍有醫生負責最後把關,人機協作的益處就是降低醫生的工作負擔。

 

另一項應用數位科技的契機正在發展當中,就是透過科技判讀醫療檢驗影像,例如MRI磁振造影與CT電腦斷層等,都將發展出許多程式,提升診斷速度與精準度,輔助醫生進行診斷判讀。

 

醫材製藥產業 科技應用商機

展現在醫材、製藥等生醫產業的數位科技運用商機也有許多,以醫材領域為例,人工智慧最熱門的應用領域就是APP,已經有無數產品提供民眾下載,能夠每天紀錄心跳、血壓等數據,進行自我健康管理。此外,影像分析軟體與設備、次世代基因定序…等,也都是醫材產業未來的商機所在。

 

在新藥的開發上,需要夠多的數據,例如從基因突變的病人了解過去患有什麼病、目前患有什麼病、病情嚴重度、使用什麼治療效果較好、未來要開發什麼藥…等,更須分析病患的用藥效果,進行所有分析都必須仰賴醫療數據,國衛院的Biobank整合平台聯盟就能夠提供檢體,進行基因標誌的分析,再搭配良好的臨床數據,幫助藥廠設計出最適合的新藥。

 

跨界應用 跨界育才 多元合作

目前國內的生醫產業與數位科技已經出現了不少結合的案例,例如國內規模最大的長庚醫療體系,在去年就成立了AI中心,正全面分析應用醫院數據,瞄準精準醫療與智慧醫療發展。在2018年醫策會國家醫療品質獎中,台中榮總就獲得智慧醫療類智慧解決方案銀獎,透過導入醫療詢問系統與各式APP,協助病患與家屬與醫師。

 

展望未來的生醫產業人才培育,需要跨領域的多元培育,黃秀芬強調,過往僅需要連結基礎研究與臨床醫學,未來的生醫產業人才不但要懂基礎研究與臨床醫學,還要了解生物技術(Biotech)相關科技,包括基因、大數據等,才有能力與醫生對話,解決醫生在臨床上的工作問題。黃秀芬也以美國的就業現況為例,預告基因分析、基因判讀等領域,也將成為未來就業市場的熱門專業。

 

生醫科技是我國政府的5+2科技產業政策之一,我國發展生醫科技具備眾多優勢,包括行之多年的健保制度與資料庫、ICT產業創新先進、科技與醫療產業的人才資源,再加上人體生物資料庫持續收案,將成為醫界、學界與產業界研究的最佳利基,可望進一步結合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實現精準醫療、智慧醫療、遠距醫療與預防醫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chieh161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