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樊語婕
道東書院曾是清代台灣民間教育的重鎮,並匯集各種藝術 包括建築裝飾之雕刻、彩繪、泥塑,以及前人墨寶。
道東書院中的雕刻材質,有磚雕、石雕、木雕三種,其中以木雕最多,主題多為帶有吉祥意涵的圖案或琴棋書畫等主題,採用浮雕、圓雕與透雕三種木雕處理手法,尤以正廳中四點金柱的木架構最為精巧,更彰顯正廳之重要地位。
在道東書院木架構上,僅就門廳與正廳的構架進行木雕處理,其中正廳構架與門廳雀替、點金柱的束尾上,採透雕木雕法;垂花與瓜筒上使用圓雕,如正廳明間前步口出挑木雕垂花與正廳明間前步口木雕瓜筒;其餘皆使用浮雕處理。
淺雕手法展現磚雕美感
磚雕運用於廂房山牆面的收邊轉角,直接在磚上雕刻造型圖案,雕刻厚度約為0.3公分,屬於淺雕手法。石雕造型多為花草、瓜果、葫蘆等吉祥裝飾物,主要用於立面的櫃台腳及柱珠等處。
道東書院的水車堵*裝飾作法以凹凸線腳收邊、內縮部份嵌入彩繪泥塑,出現在山門入口門上方、門廳與正廳的正立面顏子磚柱上,門廳的水車堵單純簡潔,正廳則採用華麗繁複設計,內縮部分與傳統建築的樑枋類似,分為箍頭、藻頭、堵心三部份處理。
泉州同安派彩繪風格
道東書院的彩繪屬泉州同安派,並搭配書法、水墨畫等表現方式。門廳縱向的垛身彩繪以山水畫為主題、以書卷圖案為箍頭收邊、束仔與看隨部份採用書法及水墨畫。門廳橫向牌樓架上,門枋枋心運用水墨畫為彩繪主體。
正廳的點金柱因其在建築中代表最高精神象徵,故擁有最精彩之彩繪表現,在縱向部份繪有傳統書院中常見之花鳥、山水、二十四孝人物故事等,並注重細節之展現,在箍頭與藻頭間繪上花鳥圖樣,在四點金柱間的束木、通隨、看隨部份,以按金處理;橫向部份,在枋上繪以拐子圖案、花果圖、人物圖等。相較於門廳的用色,正廳彩繪以活潑的青、綠、紅色為主,輔以暗土紅、黑、金色勾邊,在金色的使用上亦較門廳為多,再度說明空間之重要意義。
造型生動的剪黏與泥塑
道東書院屋脊的脊龍與脊垛上飾有剪黏*,造型生動,但色調較一般傳統建築單純。在泥塑方面,可在道東書院的身堵、水車堵上看見,書院前門左側的水車堵上,嵌有一座獅座;門廳前簷牆上的泥塑,則以左青龍、右白虎為裝飾圖案。此外,門廳前簷牆裙堵上,原有由32片彩繪磁磚拼成的喜上眉梢圖案,但目前僅剩局部彩繪磁磚。
道東書院亦保有不少前人墨寶,正廳門楣上的「道東書院」匾額,出自於鹿港書法家王席聘之手,是民國14年(西元1925)重修道東書院時留下之作品。正廳內之「梯航絕學」墨跡,則是清光緒15年(西元1889)晉江進士莊俊元的書法之作。
註
水車堵
傳統較為講究之建築中,將牆身由下至上分為、「腳堵」、「裙堵」、「腰堵」、「身堵」、「頂堵」、「水車堵」等部份,其中的水車堵位在牆身最上方,常以泥塑、剪黏、交趾陶為裝飾。
滌環板
傳統建築中的隔扇門可分為兩部分,上為格心,下為裙板,兩者之間隔著滌環板,滌環板又被稱為中夾堂板。
剪黏
剪黏又稱為剪花,以剪裁後的瓷片進行創作,是南方特有的鑲嵌工藝,常可見於大廟的屋脊上,圖案內容包括人物座騎、花鳥蟲魚、山巒樹林等。剪花最初用以代替不耐用的泥塑與高價的交趾陶,而後漸成為一股風潮。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