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撰文/樊語婕

文化創意產業不僅豐盛你我的生活,也可以是一門好生意!當充滿感性的表演藝術,結合了講究知性的多媒體數位科技,跨界攜手迸發出無限可能,產出高附加價值與差異化的發展亮點,更為藝術工作者的跨界學習發展,導引出全新的方向。

 

文創早已成為風靡全球的顯學,我國政府近年持續積極推動文創產業,而文創跨界合作更形成一股不可擋的潮流,以獨創作品躍上國際舞台,更建立企業經營思維,產出高附加價值與差異化的發展亮點。

 

帶動科技融藝 培育跨域人才

文化部藝術發展司司長梁永斐強調,「跨界對於各行各業都是很重要的,藝術創作者更須要跟著時代精進,否則就會被潮流給淘汰!」國人在國家音樂廳、國家戲劇院等表演時,看到燈光、相機、投影、機器人等融合科技元素的作品,而在跨界的合作中,視覺與表演藝術的相關作品經過設計後,可以與影像、音樂、科技、建築、生活等元素結合,變身成為文創商品。

 

為了帶動藝術界的跨界思維、及早培養跨領域藝術人才,文化部規劃104107年「台灣科技融藝創新計畫」,每年編列超過七千萬元預算,執行包括表演藝術、傳統藝術、視藝典藏、視覺藝術等子計畫。

 

在表演藝術部份,文化部舉辦科技藝術節,並進行科技藝術媒合育成推廣,將黃翊等跨界藝術家推向國際舞台;傳統藝術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推動,建置設計新媒體展示系統,並以科技輔助表演藝術在舞台、影像等面向的創作與展現;視藝典藏則與新媒體科技結合,活化運用典藏品、提供多感官虛擬實境藝術體驗

 

視覺藝術由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責,透過研習活動、邀請國外大師級講師等方式促進跨界對談,並在2012年選送數位藝術家李柏廷赴荷蘭V2_動態媒體藝術中心駐站創作,2013年回國後與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合作創立FabLab Dynamic「動態自造實驗室」成為國內重要的自造者平台,2014年選送傅雅雯赴西班牙LABoral藝術與創意產業中心駐站創作,期間創作的作品「釋放的邊緣」受邀於2015年波蘭新媒體藝術節中展出。

 

旗艦計畫鼓勵 科技結合藝術

早在文化部的前身文建會時期,就已於2010年啟動「科技與表演藝術結合旗艦計畫」,以補助方式鼓勵創作者進行嘗試。自2012年起升格為文化部,持續以輔助方式鼓勵表演藝術與多媒體數位科技跨界結合,至104年止已計補助53件創作,累計補助金額達9,527萬元。

 

梁永斐說明,「科技與表演藝術結合旗艦計畫」的主要宗旨,是建立科技與表演藝術跨界整合、媒介交流的平台,提供多媒體數位創作更開放的資源、更有效的溝通管道,支持協助多媒體數位創作。在2010年到2014年期間,文化部連續舉辦五屆數位表演藝術節,吸引近三萬人次觀賞,並補助跨界作品共48案、204場。

 

在歷年曾獲得文化部跨界創作補助的創作者中,編舞家黃翊以作品「黃翊與庫卡」在102年獲得數位藝術表演獎首獎,登上林茲電子億術節特別演出嘉賓,於10312月進駐美國紐約3LD藝術中心駐村,並獲美國經紀公司牽下全球代理經紀約,今年二月,全本「黃翊與庫卡」更在紐約3LD科技中心首演,紐約時報特別推薦為當週必看節目。 而藝術家周東彥的作品「空的記憶」、安娜琪舞蹈劇團的作品「第七感官」也都登上國際舞台。

 

安娜琪舞蹈劇場 跨界藝術先鋒

安娜琪舞蹈劇場創立於2010年,自2011年以來持續結合舞蹈藝術與數位科技,包括與叁式互動新媒體(Ultra Combos)共同合作的《第七感官》、《第七感官2-感官事件》與《Second Body》,獲得國際間的高度注目。

 

安娜琪舞蹈劇場藝術總監謝杰樺聊起這些跨界表演的創作源起,以舞團第一個結合科技的作品《第七感官》為例,期望建置一個以觀眾觀賞經驗為主軸的全新表演場域,藉由舞台上舞者的引導,觀眾身處於互動式裝置場域中能夠主動參與表演,為觀眾帶來獨特且強烈的視覺震撼與體驗。

 

在《第七感官》中,安娜琪舞蹈劇場的構想,結合參式有限公司的科技軟硬體,聯手實現了360度投影的全新演繹方式,獲得希臘FASMA藝術節、第六屆阿拉伯戲劇藝術節、英國Cardiff, WSD2013年會、荷蘭TodayArts Festiva等邀演機會。

 

開放心態 跨域思考 熱情學習

梁永斐觀察,由於科技與人文藝術的優勢,台灣的藝術發展在跨領域合作上,更能藉由科技的應用,展現更為多於的藝術型態,帶給人類新視野及思索文化的可能性。

 

隨著社會多元發展,跨領域合作已成為藝術創作顯學,將傳統舞蹈與數位科技結合,需要許多跨領域的思維與能力。回想起當時的創作,謝杰樺坦言,「原本並不傾向結合科技,覺得那太炫技、太冷調。」由於當時文化部推動一系列科技與表演藝術跨界合作的補助案,舞團經理鼓勵謝杰樺朝向這個方向進行創作,也加入年輕的叁式團隊互動。

 

謝杰樺認為,在傳統舞蹈與數位科技結合的過程中,創作者必須要堅守專業,又要以開放的心態接受科技,同時會有藝術與數位兩種價值在前進,而兩組人馬在溝通過程更是有趣,「藝術人與科技人的思維很不同,腦中認為的『理所當然』完全不一樣,不過,誤解常常成為一種好事,因為誤解往往激發出新的想像。」謝杰樺也強調,好奇心、多角度思考、開放心胸、學習的熱情等,都是跨界成功的要素。

 

未來課題 當想像力遇上科技極限

自從2010年成立安娜琪舞蹈劇場以來,謝杰樺觀察,由於良好的專業訓練、傳統東方與現代西化的多元滋養,再加上文化部的眾多專案支持,國內的現代舞蹈有著世界一流的實力,例如黃翊、蘇文琪都已經運用數位科技做出很好的作品。

 

目前舞蹈與數位科技的結合越來越盛行,在技術上仍然有限制必須逐步突破,例如在作品《Second Body》中,將360度的環場投影技術應用在移動中的人體身上,製造獨特的身體幻覺,為了在人體上展現抽象畫面,對於精緻程度的要求頗高,但當精緻呈現遇上即時傳送,硬體效能往往無法符合這樣的需求。

 

謝杰樺說明,團隊運用微軟Xbox 360的體感裝置Kinect,偵測人體動作時可分為骨架與無骨架兩種追蹤系統,骨架追蹤系統可以辨視人體部位,偵測距離卻僅有4公尺,無法符合舞者的表演空間,無骨架的偵測距離雖然可以擴大為8公尺,卻僅能判斷有無物體存在,硬體運用無法兼顧辨視人體部位與舞者活動空間的需求,有待未來的科技突破提升。

 

 

企業經營模式 提高附加價值

雖然政府推出許多藝術扶植政策,但能夠進入商業模式,自行創造營收及獲利的案件卻仍然有限。梁永斐認為,不論是表演團體或是藝術工作者個人,都必須積極跨界結合,建立企業經營模式,「舉例來說,目前文化部『臺灣品牌團隊獎助計畫』培育的五大品牌,包括雲門舞集 明華園、朱宗慶打擊樂、紙風車劇團、優劇場,都已經具有基金會、團隊運作等企業經營理念,才是可長可久之道。」

 

梁永斐進一步解釋,例如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就透過雲門舞集、雲門2等舞團多元發展;紙風車不僅成立文教基金會,也針對不同市場經營,發展出專事兒童劇創作的紙風車劇團、主攻成人歌舞劇的綠光劇團、專注在現代舞蹈團體的風動舞蹈劇場,「這些表演藝術團體具有經營思維,明確掌握自己的目標市場,並設置團長、經紀人等職務,專責經營行銷,累積出相當好的成果。」

 

梁永斐也提醒,目前大多數的藝術工作者僅只專注於表演與作品的收入,周邊文創商品的產值太少,可以開發的空間很大,包括表演的道具、服裝、內涵、與科技融合的技術等,都可以透過設計師轉換為差異化的文創商品,例如絲巾、杯具、化妝品,或是其他食衣住行相關商品,進一步行銷國際。

 

差異化發展亮點 藝術經營商機

藝術工作者可以以視覺藝術為元素,透過媒合、通路行銷,加大商品化的效益,也可以透過建築的應用化身為公共藝術,梁永斐說明,例如荷蘭畫家蒙特里安、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米羅的作品,就應用於建築層面,產出高附加價值與差異化的發展亮點,進而創造商機。

 

謝杰樺也呼應這樣的趨勢,「我覺得商業經營是可以做的,如果藝術相關的技術與觀念一直僅停留在藝術圈,是很可惜的!當我們在做《第七感官》的時候,夥伴們都覺得相關的科技應用與概念十分有趣,開發的潛力頗大,也覺得如果哪家夜店來買這套技術,一定會創造超級噱頭,增加大家在跳舞的氛圍,是一件超棒的事!」謝杰樺補充道。

 

文化產業一定要做到差異性,才能夠創造告高的價值,獨特又有趣的作品能夠擴大應用,透過跨界結合,產出高附加價值的發展亮點,進而創造商機。謝杰樺舉《Second Body》為例,「我們就先在網路上Youtube研究,發現全球都還沒有藝術家曾經這樣做過,我們成功地創做出來後,也因此有機會成為林茲電子藝術節開幕演出,來自各國的藝術總監也都紛紛邀約,做到別人沒有辦法做到的事,就可以有價值,在討論演出費時也握有相當大的談判籌碼!」

 

因為有了一件有趣的作品,想像力就隨之而來,增加跨界應用的可能性,不過,謝杰樺也強調,當藝術創作要跨到商業附加價值的時候,極度仰賴專業操作,比如說成本精算、品牌形象、經濟效益等細節,又必須兼顧藝術品牌與商業應用。「找到對的人,一個精通商業領域的藝術總監,是安娜琪舞蹈劇場下一個階段的目標!」

 

多元能力眼界 逐夢踏實發展

跨領域學習已是未來不可擋的發展,就藝術工作者而言,梁永斐認為,跨領域人才需要具備各種不同的能力與眼界,在能力方面,須要具備學習、運用、創新與實踐等多元能力,例如創意思考的方法與技巧、跨領域的基本認知與相關觀念、知識與技術、多元領域整合,而在多種價值觀、元素混雜的跨領域價畫中,更須保持清晰的創作目標,有能力找尋、培養適合的工作夥伴,建立合作默契。

 

此外,梁永斐強調,國際視野與自我挑戰的企圖也很重要,建議藝術工作者向各種國際性、跨文化活動汲取經驗,善用便利的網路資源,廣泛涉獵國際計畫及成功案例,深入學習作品的細節,包括創作團隊、手法、核心價值等。跨領域工作須要持續的好奇心與學習力,唯有具備自我挑戰、超越的能力,才能將夢想轉換為實驗與計畫逐步落實。

 

在跨界人才的培養上,台灣具有IT、文化等優勢,但在教育現場欠缺跨界教育運作與整合資源,梁永斐建議可以從政策法規面著手,進行跨部會資源整合,學界則應彈性聘用業師與專才,產業界更應鼓勵多元學習及內部教育訓練,促進不同世代的跨領域交流。

 

身為熱愛聲樂、田徑運動,以及書法家,梁永斐以自我跨界創作的歷程分享,只要運用對的方法、保持創作初衷,就能勇敢跨出跨領域學習的第一步。「跨領域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界』,當心中的分科專業界線模糊了,跨界就變得簡單了!」

 

與眾多自小啟蒙的台灣編舞家不同,謝杰樺是在成大建築系三年級初次進入舞蹈的領域,而後進入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跨越理工背景轉入舞蹈藝術創作,對於有心投入舞蹈的年輕世代,謝杰樺笑著說,「不一定每一個人都要立志成為林懷民般的大師,只要找出適合自己的定位,在那個位置做到最好,就是一種成功!」

 

BOX

梁永斐

現職:文化部藝術發展司司長

學歷:臺北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 

經歷: 

臺北市體育處處長

臺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主任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科長

 

謝杰樺

現職:安娜琪舞蹈劇場藝術總監

學歷: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創作研究所碩士

經歷:

2014 表演藝術團隊創作科技跨界作品《Second Body

2011 表演藝術團隊創作科技跨界作品《第七感官》

2009「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Experimental Theatre, Taipei)發表《安娜琪的夢想》

@延伸閱讀:

陳明惠、歐蒂.琳絲(2015)。跨界:當代藝術中的游轉與鄉愁。臺灣:典藏藝術家庭

作者: 陳永賢等(2014)2014 數位科技與視覺藝術共構發展計畫年鑑。臺灣:國立台灣美術館

 

arrow
arrow

    yuchieh161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