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碳化矽」(SiC)晶體已被視為重要戰略物資,是發展電動車、5G通訊、國防、航太、綠能的關鍵要素,國立中山大學晶體研究中心創全國學研單位之先,取得晶體生長關鍵突破,成功生長六吋導電型(n-type)4H碳化矽單晶,在長晶爐設備、坩堝(存放材料容器)、熱場設計、長晶技術、品質檢驗等環節100%MIT,奠定晶體生長速度更快、穩定性與良率更高、成本更低等優勢,將透過技轉助攻我國產業升級,強化全球市場競爭力。

 

碳化矽在高電壓和高功率的表現優異,且散熱性佳,但是製作困難,晶體生長的技術門檻高,需大量時間及經驗,我國目前投入生產的企業發表的生長速度約在100-150um/hr之間,且晶體穩定性與良率仍有待提升。中山大學材料與光電科學學系教授兼國際長周明奇分享,晶體研究中心已成功長出六吋導電型4H碳化矽SiC單晶,中心厚度為19mm,邊緣約為14mm,生長速度達到370um/hr,晶體生長速度更快、長得又大又厚、品質穩定、100%MIT,國內尚無其他研究單位或大學能做得到,標示著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碳化矽向前推進的進程。

 

周明奇進一步說明,包括生長晶體的長晶爐、存放材料的容器坩堝、熱場設計,以及相關的生長參數、品質檢驗等,所有關鍵技術與設備設計、組裝全部MIT,完全不倚賴國外廠商,上下游一條龍自主培養合作廠商生態鏈,從學術研發鏈結到產業製造,將晶體產業先進的經驗與知識留在台灣,100%MIT更能撙節研發生產成本,確保國際市場競爭力。

 

2004年以來,中山大學晶體研究中心積極研發晶體生長設備及相關技術,持續攜手醫療、半導體、光學、雷射等產業,累積十多年高溫晶體研發經驗,並且獲得科技部自然司物理學門(TCECM)的支持,加以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的經費挹注下,不斷創新突破生長碳化矽晶體的核心技術,透過攝氏2300度以上的超高溫生長出碳化矽晶體,是目前國內學研單位中唯一具備生長68吋晶圓設備的研究中心。

 

去年團隊導入六吋導電型(n-type)4H碳化矽長晶爐,已成功生長出單晶,今年生長第二根晶體,證明已有重複性。。周明奇強調,「為了從實驗室邁向商業化,團隊不斷觀察生長參數、檢驗晶體品質,在今年2月確認生長的六吋導電型4H碳化矽SiC單晶生長速度更快、穩定性與良率更高、成本更低,確保未來技轉廠商的市場競爭力與獲利優勢。」

 

台灣半導體產業獨步全球,在晶圓代工領域居全球之冠,但在推進高功率元件、電動車、低軌衛星、太陽能等先進應用的過程,卻缺乏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碳化矽的晶體生長技術,發展受到限制。中山大學團隊已取得碳化矽晶體生長關鍵突破,將進一步透過技轉,為台廠補足半導體產業鏈最尖端的戰略know-how,第一階段將會技轉晶爐至長期產學合作的企業,善用研發成果助攻產業升級。

 

目前4 吋、6 吋矽晶圓為市場主流尺寸,並逐漸朝向8吋轉進。展望未來,周明奇指出,團隊已投入8吋導電型(n-type)4H碳化矽生長設備研發設計,今年將持續推進碳化矽晶體生長核心技術,也將打造高真空環境,研發生長半絕緣碳化矽(Semi-insulating Silicon Carbide; SI.-SiC),持續為我國取得材料、製程、設備三大關鍵環節的自主能力,掌握半導體產業先機,在未來全球經濟、科技、通訊、國防的佈局中,持續建構全球競爭優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uchieh16145 的頭像
    yuchieh16145

    樊語婕文字工作室部落格

    yuchieh161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