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撰文/樊語婕

陳超明老師長年致力於推廣創新英語教學,在多所大學任教、擔任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並且經常至校園演講,分享教學心法,在926日造訪新竹高中,為數十位關心英語教學的熱血老師開講,講述情境學習、減法教學與長篇閱讀等三大教學新典範。

 

首先,陳超明請每一位老師問自己四個問題:「我教什麼?我怎麼教?我教誰?我怎麼知道學生是否了解?」他接著提到,財團法人語言訓練測驗中心(LTTC)曾經連續五年,以全民英檢初級考題測試兩萬名大學生,及格率只有兩到三成!臺灣學生考試考得好,但是要用英文自我介紹,沒有人講得下去。

 

陳超明也提出「三個不等於」的想法:教完不等於教會、教學不等於學習、語言知識不等於語言能力。以往老師在英語教學時,都注重教完與語言知識,但是教會與語言能力才重要,學生到底會不會用才重要,更是老師要專注的重點。

 

語言內化 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在英語教學上,必須要將語言知識轉化為語言能力,就要仰賴語言內化的過程,在陳超明的新書《教得少學更多》中有詳盡解釋。「如果是騎腳踏車、開車、游泳、煮飯這樣的技術能力的話,一生都不會忘記,因為這些都不須要經過海馬迴的運作,但是語言若是以知識或經驗的方式學習,衰減期大約是大人半年、兒童三個月。」

 

人類大腦中的海馬迴掌管語言與知識功能,人類獲得長期記憶的方式,有兩個管道,如果是知識或經驗,就必須經過海馬迴,將所學的知識變成長期記憶,如果是技術能力,不須經過海馬迴,直接從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如果大家把英文當成一種技術能力進行教學,就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

 

語言內化是一種社會學的概念,也就是把別人的態度、想法、概念、價值,變成自己的態度、想法、概念、價值的過程。「從語言的觀點來看第二語言的教學,就必須透過語言內化的過程,把英文變成我的語言,最重要的是,這輩子都不會忘記!」陳超明強調。

 

操作型教學 將英文內化為能力

依據認知學的理論,人類有記憶、推理、歸納與整合四種能力,每個人的強弱項不一樣,語言學習如果是靠記憶與推理的方式進行,適用於認知型學生,但是現在百分之八十都是操作型學生,歸納與整合能力較強。因此,在教學時必須調整,以文法為例,不要當知識來教,而是要透過操作的概念來做,學生自然就會了,建議大家可以上網搜尋關鍵字「games for teaching grammar」,就會有各式各樣的資源,就連進行式都有活動可以做、有遊戲可以玩!

 

語言內化包括操作、使用、歸納與內化四個流程,任何語言的學習都是透過很複雜的運作,如果四個步驟一起運作最好,讓每個地方都累積一點東西。老師透過活動設計、情境模擬或遊戲,引導學生經由互動、小組學習進行使用,經過歸納、自我學習、教師導引,最終內化為自己的能力。「英文不要教、要操作!」

 

高中教學新典範一:情境學習

高中英文教育的新典範,就是要從結構教學走入語言內化,包括情境學習、減法教學與長篇閱讀(小說閱讀)等三個教學新典範。

 

合法的邊緣性參與(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是情境學習的重點,所有知識與活動都是情境式的,整個人都投入其中,而不是對於某些知識的接收,強調運作者、活動與世界三者互相建構。學習不只是練習本身,更重要是在於真實世界的運作,合法的邊緣參與強調與社會運作的連結,讓學習成為主要的一部分。情境學習注重任務與問題解決導向,老師是引導者、學生是參與者。

 

例如一個法國大廚教大家製作蛋糕,由於語言不通只能比手畫腳或以簡單英語交流,真正的學習活動主題其實是蛋糕,並不是在學習英文,可是學員在過程中不小心也把麵粉(flour)等英文學會了。另一個例子是陳超明的兒子,從小就喜歡看英文故事書,在閱讀過程中不小心就把英文學會了;小學生透過玩剪刀石頭布的遊戲,全都學會了paperscissorsstone,就是透過情境式的學習,透過邊緣式的參與學會英文。

 

高中教學新典範二:減法教學

英文教育的新典範之二,就是減法教學!為了培養領導人,2006年新加坡政府將全國教科書減量20%,近年來許多新加坡企業的高階主管,開始出現了新加坡籍的面孔。在美國的學術水準測驗考試(SAT)中,顯示出台灣學生知識強大但能力不足,美國學生知識不足但能力強大,「我們必須為學習者而教、為激發學習興趣而教、為學生的理解而教、為了驗證生活而教。」

 

大家是教學生、不是教英文,要把學生教會而不是教完;英語教育必須是以價值取向、而不是分數取向的學習,更必須要有學習的連結,要做差異化教學、要給學生任務。就算是教同一篇文章,可以對程度好的學生給予更難的任務,程度差的就分派較簡單的任務。或是在教導單字,要求學生製作唸單字錄音作業,為了要完成作業,每個人都至少練二十遍,這個單字很快就會記下來。

 

高中教學新典範三:長篇閱讀

英文教育的新典範之三為長篇閱讀(小說閱讀),鼓勵大家教大量、長篇的文本,以進行語感教育。因為小說很長,無法逐字講解,學生就在囫圇吞棗之中、在不穩定狀態下,即使不懂某些單字、仍然可以繼續閱讀下去,養成看英文的習慣以及英文語感。美國的英文課都是在閱讀英文小說,也因此現在許多台灣的私立高中,都鼓勵學生在一個月內閱讀完哈利波特之類的長篇小說。

 

閱讀是繁複的學習過程,包括了非基本能力、繁複過程、解決問題、非解碼、

情境、一連串的理解策略等特性。閱讀其實很難教,可以透過大聲朗讀、問問題、切短句子、重說故事、動詞造句、摘要故事、創造可能性、批判思考等方式進行。例如老師說一個故事,卻不告訴學生結局,要學生自己決定結局,成為課後的學習,而不是一項作業,這樣學生就會覺得閱讀是有趣的。

 

語言內化的過程,從外部語言的文字、語法,轉化成為語彙、構句、理解力等自身語言能力,再演變成為情境使用、思考能力等解決問題的能力。閱讀就是一種語言內化的模式,是一個借用剽竊的過程,每天都要閱讀二十分鐘,更須以寫作的眼光看閱讀,以閱讀的策略進行寫作。

 

陳超明老師的演講內容豐富實用,也在現場老師心中激起陣陣漣漪。任教於桃園市永豐高中的林老師目前是高一英文代理老師,在聽完演講後很有感,深覺過往教學太注重單字、文法解說,「其實教學可以有其他不同思維,未來會調整改變教學比重,把閱讀也納入重點,讓學生透過多閱讀培養出所謂的語感。」其他許多老師也認為,陳超明老師的演講拋出很多觀點,要回去反芻後內化,應用在未來的教學現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uchieh16145 的頭像
    yuchieh16145

    樊語婕文字工作室部落格

    yuchieh161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