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泰雅族的總人口數僅次於阿美族,是台灣原住民族中的第二大族,更是分佈面積最廣的一族,以黥面、織布、貝珠衣為文化特色。
內文~
泰雅族的族名為「Atayal」,意指「人」或「勇敢的人」,於2005年時調查之總人數約為九萬餘人,是為台灣原住民族中僅次於阿美族的第二大族,約佔原住民總人數的五分之一。泰雅族人分佈在台灣北部八縣十三個鄉內,包括中央山脈兩側、棲蘭山、合歡山、大霸尖山、奇萊山等地,以及花蓮、宜蘭的山區,將近臺灣山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是台灣各原住民中分佈最廣的一族

小標~泰雅族源於吳越民族
根據史料研究,泰雅族的祖先來自春秋戰國時代長江下游的吳越民族,《禮記》王制中曾有記載:「東方曰夷、披髮紋身,南方曰蠻,雕題交趾。」其中的「紋身」與「雕題」都是泰雅族的習俗,而「雕題」就是將花紋刺刻在臉上的黥面或紋面,這些在古代都是象徵尊榮的標誌,除了黥面外,泰雅族尚有多項古文化特質如父子連名制、射日神話與祭拜祖靈……等,正說明了泰雅族與古代吳越民族的親緣關係。 

泰雅人的宗教信仰以祖靈為主,相信祖靈是宇宙的主宰,也掌握一切禍福,因此泰雅人最重要的祭儀活動就是祖靈祭,祈求豐收與祖靈保佑。每年在小米收割以後的農曆七月破曉時刻舉行,族內每個男子手持插有黏糕、豬肉的竹棒,做為奉獻祖靈之供品。在泰雅族的習俗中,女性不能參與任何的祭祖活動,此外,祖靈祭的供品可以是酒、小米糕、農作物、魚類等,唯獨不能有山豬肉,由於傳中山豬是祖先死後的獵狗,因此,不能使用山豬作為祭品,以免會觸怒祖靈。供品必須在祭祀地食用,不能帶回部落。
小標~文面象徵成年榮耀
泰雅族的特色中以文面(黥面、紋面)最引人注意,在台灣原住民中,僅有泰雅族與賽夏族在臉上刺青,其中尤以泰雅族最普遍,加以賽夏族人並不會刺文,多由泰雅族人代為執行,因此,在台灣僅有泰雅族是真正擁有文面文化基礎的一族。泰雅族的文面主要有四種意義,包括美麗裝飾、驅除邪魔、象徵榮耀,以及 族系識別。
文面對於男子而言,是成年的標誌也是勇武的象徵。對於女子,則是善於織布的標記,在以往,泰雅族的男子必須獵首,就會獲得文面象徵成年與勇武,而泰雅族女子在十三、四歲的時候,就跟著媽媽學習織布,當織藝精湛之時,方能得到文面的殊榮,也是尋覓夫君的時刻,並獲准在死後通過彩虹橋,進入祖靈應許的安息地。當時在泰雅族的社會中,不會織布、沒有文面的女子在部落裡絕對是乏人問津的。
男女的文面形式略有不同,男性一向刺額紋與頤紋,女性則刺額紋與頰紋,若是獵頭數量極多的男子與織布技術超群的女子,則有特權在胸、手、足、額刺等處刺上特定的花紋,是為榮耀的表徵。由於日治時代禁止文面文化,目前僅有七十歲以上的長者仍保有文面特色。根據統計,目前全國額頭及臉頰均有紋飾的全文面老人僅剩不到10人,這個曾經象徵著泰雅族美學的文化也逐漸消逝。
小標~精湛繁複的織布傳統
除了文面外,泰雅族也保有優秀的織布藝術習俗,運用苧麻為線材,以經由礦植物手染製成的染料,創造出花色繁複、質感柔韌的精緻織布藝術。由於泰雅族認為紅色象徵血液,具有生命力且可以避邪驅魔,因此特別喜好紅色服飾。泰雅族的織品大多以米白或紅色為底色,再以紅、黑、藍、褐等不同色線幾何穿插,變化出精巧的花紋。
不同族群的泰雅族在編織的顏色與圖案型式都大不相同,居住於烏來地區的賽考列克族群大量運用紅、黑、藍色,並編織出以橫向紋路圖案為主的布幅;在花蓮太魯閣的賽德克亞族習將連續的菱形小紋織在白布上。這些不同的紋線有的代表泰雅族先人的遷徒路線,或描繪著家族歷史,或是象徵祖靈眼睛的菱形紋。
泰雅族女性常將織好的布幅縫製成實用的背心、帽子、披肩、綁腿、腰裙,或將白色貝類製成之貝珠穿綴於整件衣服上,做成是泰雅族獨特的衣飾貝珠衣。貝珠衣有多種形式,大多是因應重要場合使用,例如參加部落領袖或獵首英雄歸來時的部落盛會穿著,或是結婚時當做重要的聘禮。近年來原住民文化熱潮興起,泰雅族傳統工藝漸受到重視,原鄉陸續開放編織工作室,邀請民眾透過編織藝術深度探索泰雅族文化精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chieh161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