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言~
桃園一向有「千塘之鄉」美名,境內星羅棋布的埤塘,曾扮演水利灌溉與儲水等重要角色。今日的埤塘雖然風采不再,卻是今人一探過往的捷徑,走過埤塘,體驗先民開墾點滴!
內文~
桃園台地最大的特色,就是遍佈供農田灌溉用途的人工埤塘,素有「千塘之鄉」、「千塘之縣」美譽,桃園地區是目前台灣淡水埤塘濕地分佈最多的區域之一。由於發達的埤塘系統,桃園成為物產豐富、極具盛名的魚米之鄉,社區與眷村散佈於埤塘周邊。許多桃園重要建築更是依著埤塘而建,也因此造就了桃園的「埤塘文化」。2007年桃園縣政府文化局並以「千塘文化‧水鄉桃園」為名,舉辦2007年國際文化資產週相關活動,賦予埤塘時代新意。

小標~結合生產生活生態的埤塘
桃園台地埤塘的出現與河川特性大有關係, 桃園地處東南較高的台地,河川短促、集水區小,且被古石門溪(今日的大漢溪)截斷往北流,多為斷頭河,涓涓細流無法滿足農業開發等需求,因此居民須要另闢灌溉開發水源。桃園台地之埤塘係先民仿效依珠江三角洲基塘模式打造,但受限於桃園台地地形與短促河流特性,先民加上因地制宜的巧思建構,終於建構創造出一個個提供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榮共存功能的埤塘。
為了灌溉早期的田地,桃園台地上陸續出現大大小小的埤塘,一個個波光粼粼的水塘,帶動了桃園農業開發的輝煌時期,創造了居民無數的生活回憶。桃園台地最早的埤塘已有259年的歷史,根據清朝陳培桂編撰之《淡水廳志》中的記載,龍潭大池應是桃園地區第一座可考的大規模的埤塘。龍潭大池建於清乾隆13年(西元1748年),相傳是平埔族人招募唐山過台灣的流民所構築,為一個截堵溪水而形成人工蓄水單位。
小標~千塘之境 魚米之鄉
這個桃園台地首座埤塘不但為居民帶來水源,鄉里間更流傳在此出現黃龍等傳說,便有了龍潭大池的名稱,成為著名的地標,也是當地鄉名的源起。數十年前‧當地居民更在潭中填土興建南天宮,三樓高的廟宇分別供奉武聖關公、觀世音菩薩與玉皇大帝,南天宮並有九曲長橋連通對岸,成為龍潭觀光勝景。
桃園台地埤塘始於清乾隆年間的龍潭大池,而原本為平埔族人居住的地區,陸續有了客家、閩南人進駐,農田開墾日增,埤塘數量也因此呈直線上升。埤塘可說見證了桃園開發的歷史,歷經清朝時期、日治時代與光復後的整建開闢,極盛時期在面積757平方公里的桃園台地境內,曾密佈多達8,846座埤塘,佔地更高達8,990公頃,桃園因而被稱為「千塘之鄉」,每一個大小不一的埤塘都是先民一鑿一釜辛苦構築而來,極富歷史文化等時代意義。
小標~埤塘牽繫鄉民生活
埤塘曾在清代達到極盛,在日治時代後期則有以十年打造的桃園大圳,而在光復後1964年完工的石門大圳,更曾為桃園、甚至新竹地區居民帶來水利、農用、教育、消防、風水、遊憩及生態等多重功能。埤塘與當地居民緊密結合,每當農田需要引水灌溉時,埤塘管理員就會將閘門打開,埤塘裡的水依水道流入農田中,農民們共享水源,也形成緊密的互助組織。小孩子們對於埤塘的美好回憶,莫過於趁著埤塘水流入農田時,在水乾的塘內揀拾魚蝦賺外快的愉快經驗,偌大的埤塘有時得要揀拾一整個星期才能完成。
光復後的埤塘盛況不再,隨著都市計畫與產業變遷,工業、建築、交通運輸用地的需求大增,在都市重劃與農地重劃的雙重影響下,埤塘漸漸功成身退,自1960年之後,桃園埤塘大量消失,尤其以台地南部的楊梅、新屋等地區最為顯著,如今全桃僅存不到500座之埤塘,現已多成為魚池、風水池、家畜用池或做為休閒觀光用途。
小標~再造埤塘 永保美景
過往星羅棋布的埤塘,曾是桃園人的生活良伴與共同記憶,也是桃園相當有特色的人文與生態景觀,桃園731號埤塘曾發現稀有的台北赤蛙以及雙截蜻蜓,桃園台地的埤塘更是夜鷺、白頭翁、鳳頭潛鴉、蒼鷺、巨嘴鴉等鳥類棲息地,根據桃園縣野鳥學會現地調查發現,桃園埤塘每公頃棲息七隻冬季候鳥,消失中的埤塘無形中壓縮了數萬隻候鳥之生存空間。
近年來埤塘漸漸凋零,為了保存現有埤塘,不負「千塘之鄉」的美名,各地陸續進行埤塘再造運動,以及桃園縣埤圳新生工程示範點整體發展計畫,期能將加速推動埤塘完整保存,重拾埤塘文化、農田水利、生態環境、景觀休閒等功能,讓世世代代桃園人保有珍貴埤塘資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chieh161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