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桃園農業博覽會《智慧新農業論壇》 聚焦循環永續 展望科技創新

桃園是臺灣的第六都,兼具有工商大市、國門之都、農業重鎮等重要角色,2017桃園農業博覽會在日前開始試營運,吸引關注臺灣農業希望的民眾參觀,桃園市政府農業局並舉辦「2017桃園農業博覽會《智慧新農業》論壇」,匯聚產官農民,展現臺灣及桃園的農業創新實力!

桃園有眾多質優味美的農產品,包括水密桃、竹筍、稻米、蔬菜、茶葉…等,更是知名的草花王國,藉由已在422日開始試營運的「2017桃園農業博覽會」中,桃園的農業實力逐一展現。桃園市政府農業局特別在421日舉辦「2017桃園農業博覽會《智慧新農業》論壇」,透過專題演講與座談交流,匯聚各方智慧,展望臺灣農業的未來。

論壇現場氣氛熱絡,匯集數百位全國各縣市農業相關局處、農會代表、傑出青創農民,以及關心智慧永續農業發展的鄉親,聚焦循環永續、科技創新,預約更美好的臺灣農業與大地環境。

幸福農民 安全農業 富裕農村

第一場專題演講由行政院農委會主委林聰賢主講,引領大家關注「建立智慧新農業」。他特別強調,農委會推動新農業鎖定幸福農民、安全農業及富裕農村等三大主軸,應用新科技與人機協力,降低仰賴人力,透過生產履歷,建立消費者與生產者的信賴,並藉由物聯網聯結在地、國際及未來。

桃園曾經是千湖之縣,擁有眾多埤塘資源,更是重要的稻米、蔬菜、草花、聖誕紅產地,林聰賢指出,桃園市極力推動新農業中的循環經濟主題,例如善用埤塘水力發電等智慧,都在桃園農博園區中展示分享。

科技創新轉型 打造桃園特色

緊接著由桃園市長鄭文燦接棒,主講「打造地方特色之智慧新農業」,分享桃園在地成功心法。鄭文燦指出,桃園的農業具有小而強的特色,近年來市政團隊落實天天安心食材政策、執行青農輔導計畫、推動4G休閒農業、建立珍貴樹木資料庫等政策,並持續活化休耕農地、推廣抗旱作物,例如輔導農民轉作大豆將達五百公頃,未來大溪豆干將使用在地非基改大豆原料,打造全新品牌。

今年桃園將設置蔬菜低溫冷藏中心,避免每年颱風期間的生產與菜價等問題,並推動安全農業城市產銷履歷驗證。未來桃園將持續帶動農業創新轉型,包括應用遠端監控農業生產、推動網室蔬菜介質栽培移植節省人力、運用在地LED專業設置植物工廠、胚胎移置創造桃園好牛、綠農科技打造桃園數位豬等,建立桃園智慧新農業風貌。

聚焦循環永續 多元跨界對話

在交流座談時間中,大同公司總經理林郭文艷首先分享,目前大同公司已在全台五百個案場中建置屋頂太陽能與地面電站,許多桃園農博的系統都是來自大同公司,包括太陽能光電、智慧物聯網管理等。展望未來天候、水資源、農產履歷與認證等農業關鍵面向,大同公司都將運用雲端、大數據等新科技,幫助實現新農業願景。

青農代表桃園市長生製茶廠第三代經營者林和春接著開講,他成功引進全台第一座乘坐式採茶機與自走式種樹機,研發出自動種樹機,發展出機械化田間管理與採收方式,解決植苗問題、減少拆袋人力、降低廢棄污染,帶動同業智慧生產,合作代耕面積達100甲,更贏得201730屆「全國十大神農暨模範農民」肯定!

為了要吸引更多年輕人接棒,林聰賢主委建議,應該善用科技生產、引進跨域智慧與體驗經濟,扭轉從農無聊、辛苦、低收入等刻板印象,例如桃園市鼓勵青農的配套培訓,打造型農新形象,塑造農業全新想像!鄭文燦市長則強調,未來桃園新農業將引進智慧用水、智慧科技、友善生產、資源循環使用等主軸。

桃園農博登場 八大展區搶眼

鄭市長在論壇中特別分享桃園農博的亮點,包括展現循環經濟、地景藝術、綠色生活與科技農業等四大特色,並規劃八大展區、兩個劇場、三個市集、三個企業形象區及三個景觀區。

桃園農博的八大展區個個充滿亮點,「植物地景」展區以「奇幻烏托邦」為主軸,透過13個裝置主題展現地景藝術與桃園草花產業專業;「米食文化」展區的入口設置全國首座大型電鍋造型視覺藝術,將米食文化與常民生活完美結合;「微笑牧場」展區引進最夯的互動體感遊戲,畜舍屋頂並裝設太陽能板,詮釋低碳農業、綠能牧場的新農業生活;「農村再生」展區結合桃園市各個社區營造團隊,引進稻田、水碓、紅磚、竹林等農村再生社區意象。

「教育專區」設置5大展館,帶領下一代學習食農教育、埤塘生態、環保永續、藝術美學等循環經濟知識;「客家工藝」展區以新屋著名的「范姜老屋」為主視覺元素,並結合DIY體驗和表演活動,呈現客家百工百藝;「原民造屋」展區利用竹子、土石等循環經濟材料造屋,體現原住民族與自然共生的智慧;「環保再生」展區善用廢棄貨櫃組合屋,做為環保再生利用作品展示區,並引導DIY手作體驗。

農業為立國之本,桃園農博自422日至514日期間試營運,邀請全國民眾前來新屋氣象站旁、廣達30公頃的農博基地參觀,見識循環、永續、科技、創新的農業願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chieh161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