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樊語婕

從日本、美國、歐洲到中國大陸,在工廠生產線、在醫院病床旁、在你我的日常生活中,機器人以各種面貌帶動自動化科技變革,在取代傳統人力的同時,也重新定義新時代人力價值。

2011年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宣布投入「百萬機器人」專案、Amazon不斷增加倉儲機器人團隊、去年日本東京博物館展示栩栩如生的美女主播機器人、達文西機器手臂強化微創手術的精密度,吸塵器機器人更進入了你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機器人,已然改變世界的面貌。

結合物聯網 自動化極致應用

中央大學機械系副教授傅尹坤指出,機器人可分為工業、服務與其他等三大類型,工業用機器人的發展與自動化技術密不可分,常見於工廠生產線,例如汽車裝配線自動化焊接、組裝機器人,協助將危險、重複性高與枯燥等作業自動化。

全球已成型的工業機器人四大巨頭,包括日本發那科(Fanuc)、安川電機(Yaskawa)、德國庫卡(Kuka)、瑞士ABB集團,皆不斷朝向輕巧簡單、操作簡易安全的機器人研發。目前汽車工業的工業機器人密集度較高,在現有的汽車工業機器人應用經驗基礎下,更將與服務機器人結合,擴大應用在醫藥、化妝品、醫療器械、食品飲料等領域。

服務型機器人提供服務的主要對象為人類,需與人產生連結互動,因此相關傳感技術與控制邏輯等軟體技術整合為關鍵。未來機器人的應用將延伸到商店、家庭、辦公室的自動化領域,最終走向結合網際網路(物聯網)的自動化。

日本搶先機 美中成長可期

工業用機器人的發展與自動化技術密不可分,日本是自動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也是具有產業鏈最完整的國家,早在1970年代便已成立了機器人協會。日本的工業機器人密度最高,每萬名工人擁有295臺工業機器人,是全球平均水準的10倍,可謂是全球機器人的領頭羊,歐盟也積極推動機器人產業,並設下2020年的時間軸,期待屆時其成員國製造的工業型機器人搶佔全球35%的市占率。

傅尹坤指出,由於工資高漲、新進員工管理不易,從成本的觀點考量,如果有利可圖,能夠降低成本,企業主勢必採用機器人取代人力,避開法定薪資、請假、情緒、粗心、輪替、離職等問題,自動化設備成為各國產業的解決方法,大陸因此轉向發展工業用機器人投入生產製造,美國在2013年已投資3,100萬美元的資金,歐盟委員會也持續挹注7億美元於相關計畫。

目前工業機器人以日本及歐洲使用量最高,但未來美、中兩國市場將成長最快,國際機器人聯盟IFR(Int. Federation Robotics)預估,中國市場將成為全球機器人需求量最大的單一市場,而美國則計畫,將工業型機器人擴大應用於食品衛生、環境工程、保安設備等多元領域。

機器人取代人力 衝擊勞動市場

英國牛津大學在2013年發表一份名為「就業的未來」(THE FUTURE OF EMPLOYMENT)研究報告,預言最可能被機器人所取代的工作領域,包含信貸工作者、接待與資訊助理、法律助理、門市營業員、計程車司機或私人駕駛、保全警衛、快餐廚師、酒保、個人金融助理、電腦程式人員等。反之,凡是需要大量社交與創造性的工作,或是需要靈巧、彈性運用技能的工作,機器人都難以取代,例如醫師、護理師、化妝師、消防員、策展規劃師、藝術總監、心理治療師、宗教人員等。

傅尹坤指出,在人類歷史中不斷出現這樣的結構性失業,19世紀製造技術取代大部份的技術勞工;20世紀發生的電腦革命,則進一步衝擊許多中產階級的工作。如今工業用機器人的使用日益興盛,將取代傳統人力,對勞動市場產生衝擊,許多的例行性工作諸如收銀員、出納、郵件收發員、機器操作員等工作首當其衝,此外,許多骯髒(Dirty)、疲累(Difficult)、危險(Dangerous)的3D型工作,更大量被機器人取代,藉以增加效率並節省成本。

在引進機器人的產業中,勞動力的價值也將隨之轉變。以美國的生產製造工廠為例,由於工業機器人進入工廠運作、取代傳統人力,許多勞工因此失去工作機會,但是,工廠同時也必須增加聘雇專業技術人員,專責指揮、操作複雜的設備與機器人,美國生產製造業的技術人員平均薪資因此逆勢增加,從2007年的45,818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52,686 美元。

以創意提高工作附加價值

機器人大軍壓鎮是必然的趨勢,有心想要在機器人的競爭下保有工作,就必須認知,所有工作劃分為創造性工作(creative work)與例行性工作(routine work),機器人取代的多半是例行性工作,如果能以創造性工作的要素改良例行性工作,所衍生的附加價值就可能打敗機器人,也是在勞動力市場保持常勝的關鍵。

創造性的工作,或是發揮人性、以創意提高工作的附加價值,都能增加工作讓機器人取代的難度。傅尹坤舉例說明,一個擁有強大社交能力的門市人員,輕易就能與初次光臨的消費者變成朋友,這種能力就是機器人在短期內難以模仿取代的。此外,計程車司機雖然也是容易被機器人取代的職位,但是透過加強外語能力、與飯店接洽合作,擔任外國觀光客的司機兼導遊,為自己創造額外價值,一樣可以發展出機器人無法超越的最佳化能力。

傅尹坤認為,機器人掀起的勞動力競爭是全球各國皆會面對的挑戰,衝擊最大的將是最底層的勞動階級,建議透過輔導及教育協助勞工轉型適應。目前的機器人僅具備高度的生產力,尚未具備人類獨特的創造力,因此勞動階層應轉型成多工、具創造力的高階工作,同時更須具備應用自動化(機器人)相關技術。目前從事低技術性服務型勞工,應該被重新安置到需要創造力、社交力量、智慧、洞察力等不容易自動化的工作領域。

扶植藝術文化第四級產業

傅尹坤強調,除了透過教育或職業訓練外,產業政策的做多也很重要,例如清大教授彭明輝就曾經提出,政府可以投資藝術、文化等第四級產業,並加以立法減少工時等配套措施,以各種手段鼓勵民眾在第四級產業消費,穩固產業根基,營造一個機器人難以入侵的人類智慧堡壘產業。

此外,建議政府相關單位掌握產業動態,了解被機器人取代的高風險職業趨勢,加以規劃教育系統。當機器人應用越來越廣泛、自動化越來越普遍的同時,能夠展現人性的能力,成為人類最珍貴的獨門資產,也因此,在在職教育訓練方面,強化「創造性」與「策畫性」工作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尤其是人際互動與溝通等能力。

傅尹坤提醒,機器人已大幅改變職場面貌,目前工業用機器人僅是按照既定的程式運作,取代人類「體力型」的作業,但隨著IT技術與各種感測技術、大數據、雲端技術日新月異的快速發展,機器人的人工智慧與學習能力一日千里,展望未來,很有可能進階取代人類「腦力型」的工作,敬請拭目以待!

BOX

傅尹坤

現職:國立中央大學機械系副教授

學歷: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機械工程博士、電機碩士

美國普渡大學航太碩士(Purdue U.

國立中央大學機械系學士、碩士

經歷:

先寧電子研發經理

台北市及高雄縣政府通局技士

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工程師、中華民國專利代理人

考試院高考機械技師、冷凍空調技師、航空技師、交通技師、消防設備師

 

@延伸閱讀:

艾瑞克布林優夫森(2014)。第二次機器時代:智慧科技如何改變人類的工作、經濟與未來?臺灣:天下文化
日本機器人學會(2014)。機器人科技。臺灣:馥林文化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智動化 機器人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uchieh16145 的頭像
    yuchieh16145

    樊語婕文字工作室部落格

    yuchieh161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