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樊語婕

透過臺灣玉,看見不一樣的臺灣,見識臺灣的歷史、文化與美感!「玉見台灣:史前與當代之交會」特展,自即日起至1214日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出,跨度數千年的時間長河,地域從臺灣到東南亞,更見證臺灣玉產業歷史。

 

五大點燃故事 縱橫歷史產業

在「玉見台灣:史前與當代之交會」特展中,透過點燃價值、點燃發現、點燃極致、點燃冒險旅程與點燃想像等五個點燃的故事,帶領觀者縱橫在礦物、產業、考古、史前及文創等五大主軸。

 

臺灣玉是臺灣特有的玉石,在礦物學的名詞為「閃玉」,依據摩氏硬度標準,臺灣玉的硬度約為6.5,界於正長石(6)與石英(7)。點燃價值展區從1956年花蓮豐田的臺灣玉被發覺開始,訴說延續20年的產業榮光,點燃發現展區則介紹1980年啟動的卑南遺址搶救保存努力。

 

臺灣玉在海外 點燃冒險旅程

距今40002500年前,臺灣移民將玉器帶至菲律賓呂宋島北部及巴丹群島,點燃冒險旅程展區帶領觀者跟隨臺灣玉的海外之旅,並透過小巧的菲律賓三突起耳飾與雙頭獸行耳飾,見證東南亞的玉器皆使用臺灣玉料的事實。

 

點燃極致展區有如臺灣史前玉器精品店,館方首度將國寶級珍品自典藏庫大規模移出展示,現場共有701件卑南遺址出土的玉器,再加上借展的玉器,展陳737件珍貴展品,分為頭飾、耳飾、工具、武器等主題。

 

展現高超技法 國寶珍奇展品

展區中有許多件必看的珍品,包括人獸形玉玦、喇叭型玉環、鋸齒邊緣環狀玦形玉耳飾、獸形凸飾玉玦、掛勾式玉玦、玉玲、玉管等。玉玦其實就是現代人稱的耳環,玉玲如同串珠一般,卑南遺址出土的玉玲每顆僅約0.5公分,且中間鑿穿小穿孔,一串多達152顆玉玲,渾圓、光滑、小巧,每一顆都是古人耐心磨製的心血結晶。玉管扮演項鍊的角色,用以串連配帶,長度不一的玉管每一根皆為中空,最長長達29公分,在當時缺乏金屬工具的新石器時代,展現高超的鑿穿技法,令人嘆為觀止。

 

人獸形玉玦呈現透綠的色澤,造型為兩個人扛著ㄧ頭形似臺灣雲豹的動物,堪稱是台灣最奇特也最具代表性的史前玉器;由於臺灣玉硬度高,玉器大多為薄片呈現,喇叭型玉環展現玉器少見的立體造型,在卑南遺址出土的國寶中,都是戴於女性棺主左下臂接近手軸處的裝飾品。

 

鋸齒邊緣環狀玦形玉耳飾造型獨特,是展品中唯一具有鋸齒邊緣設計的玉器;獸形凸飾玉玦的邊緣有著七頭動物的細緻雕飾,展場現場還安排猜測動物為何的互動活動;掛勾式玉玦為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提供的展品,出自於臺東綠島柚子湖遺址,雖然在缺口處破損,仍可見到罕見的掛勾式造型設計。

 

點燃想像將玉石之美與現代流行完美結合,透過創意發想,將玉玦、玉玲、玉鏃…等元素幻化成為文創商品,例如將卑南遺址出土的國寶玉玲串變身為髮箍,將人獸形玉玦國寶的Q版形象印製魚餐盤、杯具、時鐘…等,成為常民每天都可以接觸的臺灣玉新「石」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chieh161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