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撰文/樊語婕

青年創業與社會企業的兩股力量正在臺灣集結,將年輕族群的熱血與創意,發揮在社會需要改進的面向,將問題變為商機,讓改變可以發生,讓正向的力量蔓延!

為了協助青年圓夢,行政院在2015年召開的創新創業政策會報中,鎖定社會創新與青年創業、國際鏈結、創業環境、創新生態環境等四大主軸,其中社會創新與青年創業由政務委員馮燕負責,陸續推動鼓勵青年創業、社會企業創新、建立創業資源虛實整合平臺 、提供創新創業單一窗口及創業教育。

青年創業專案 集結人脈資源

行政院人口及人才政策會報之下,推動「育才、留才及攬才整合方案」,其中「促進青年就業方案」自2010年以來,集結11個部會,以三年為期推動,至今已邁入第二期(2013年至2015年)。政務委員馮燕於102年8月上任後,9月即與當時的勞委會研究,針對青年低就業率高失業率的問題,提出對症下藥的政策方案。

馮燕觀察,發現部份20至29歲的青年,雖然未就學未就業,卻並非外界所說的啃老族,已經透過網拍、手提箱等方式,經營著自己的小事業,也有許多在校學生積極參與tic100社會企業創新競賽、國科會FITI創新創業激勵計畫等,這些青年都不想求職、找個職位當上班族,而是希望創業。因此行政院彙整八個相關部會的資源後,於2014年3月19日核定「青年創業專案」,由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主導,協助青年創業。

行政院已整合線上線下的資源與資訊,不僅有勞動部建立跨部門的「青年圓夢網」(Young.ejob.gov.tw),並在金華街前行政院長官邸設立青創基地,每一個人都可以自由使用資訊資源,接受一站式服務窗口的服務,青創基地更以家醫式預約業師諮詢,針對個別需求提供會計師、律師、相關產業業師等輔導診斷,以及創業各階段資訊等實用協助。

為了節省潛在青年創業家的時間成本,將在北、中、南、東區各設置一臺青創基地巡迴服務車,也將開到非都會區,把重要資源帶到地方,橋接中央與地方資源,與各地育成中心、創客空間,充實資訊與資源,提供更好的服務。

曾經在臺灣大學擔任7年學務長的馮燕指出,青年具有發掘問題、蒐集資訊與創新創意的能力,期待透過行政院所建構的平臺,集結想要改變的人,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結合各種力量、提供資源、創造機會,讓改變可以發生,讓正向的力量蔓延,更透過標竿案例,成為青年學習的榜樣。

社企行動方案 建構友善環境

在臺灣青年熱衷創業的業種中,大多具有文創、新農、社會企業等三大特性。歐洲是全球社企的先行者,自80年代開始發展社企,其中以英國及德國為先驅,德國以政府為主導角色,確立規範性市場、混合式經濟等模式,英國則起源自70年代的私有化改革浪潮,從民間會計師開始推動,協助社會福利機構強化管理、轉變為商業事業體,不再依賴政府補貼,讓英國順利由福利國轉型為經濟市場。

臺灣的社企也自90年代開始發展,喜憨兒基金會、陽光基金會等非營利組織也在此時出現,以烘焙、洗車等商業模式經營社會企業。921地震後,在921重建條例中,將社區營造、產業重建等置入法令中,再加上民間捐款,投入社區經濟、原鄉再造、農業生態等面向,也成為目前許多相關議題的社企起點。

目前臺灣的社企類型分為社企型公司、社企型NPO、合作社與育成中心等,公司登記名稱為社會企業的社企型公司包括生態綠、黑暗對話等共56家,而以社會目的為主要業務的公司,則有包括小鎮文創在內約200家。社企型NPO則有喜憨兒福利基金會、嘉義縣板陶窯文化發展協會⋯等。

社企產品 政府部門優先採購

2014年是臺灣社企元年,行政院更在9月通過社會企業行動方案,其主要精神就在於營造友善的社會企業發展環境,透過調整法規、建立平臺、籌備資金、倡導育成等四大方式,提供國內社企所需的陽光、空氣、水等生態系統要素,其中陽光為社企聚落、空氣就是消費者、水則是社企循環基金。

馮燕表示,政府的社企政策傾向採「先行政後立法」的方式,扶植社企發展,更在2015年5月29日於金華街前行政院長官邸,成立全臺第一個「社會企業共同聚落」,成為社企育成、交流的重鎮。

社企更將成為政府優先採購的標的,為了尋找採購標的社企,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開始進行全臺社企登錄普查,透過拜訪檢視,將具有社企定義與做為、有發展潛力的社企,登錄為優先採購的單位。

行政院還將鼓勵上市櫃公司挹注,成立總規模達2億元的社企專屬循環基金,投資社企家,讓社企家擁有創業的第一桶金,若是其理念不受到市場青睞而失敗時,降低因失敗而負債的經濟壓力,如果當社企營運順利產生盈餘,則必須回捐至基金池中,讓循環基金可以幫助更多新的社企家開啟事業與理想。

米蘭SEWF論壇 分享臺灣經驗

在2015年7月初於義大利米蘭登場的第8屆社會企業世界論壇(Social Enterprise World Forum,簡稱SEWF),以「扶植新經濟」(Growing a New Economy)為主軸,馮燕率領臺灣代表團,與來自全球46國的社企人士交流。

臺灣代表團透過展攤,展現臺灣在弱勢扶貧、公平貿易、文化保存、食農創新、科技創新、社企生態系統等六大面向的努力成果,馮燕更擔任本論壇之講者,就「社會企業—政府結合經濟成長與社會正義的機會」主題,分享臺灣的社會企業發展歷程與經驗。

臺灣的社企經驗獲得許多國際專家的讚賞,例如來自蘇格蘭、創辦社企世界論壇的創辦人希金斯(Gerry Higgins)深深認同我國政府先行政後立法的政策,2015年1月曾經來臺與行政院長毛治國會晤的他,更讚許我國行政院長將官邸捐出、做為社企聚落、交由民間經營的做法,特別在英國社企聯盟的網站上分享臺灣的創新做法。

衡量社企新思維 社會進步指標

馮燕分享此行的許多收獲,也從各國的經驗印證臺灣目前政策方向正確,更學習到將社企當成創新經濟、解決社會問題的一種可能。此外,「社會進步指標」(Social Progress Index)更是衡量社企與國力的新興指標。馮燕指出,「GDP(國內生產毛額)一向是衡量國家經濟發展的標準,著重量化金錢取向,但是社會企業的發展不僅只是經濟目的,還有著社會目的,未來應將社會企業的發展納入社會進步指標,也可以讓支持者更了解社企對社會的貢獻與影響力。」

本次論壇的講題中論及社企聯盟的概念,也解決國內社企一向困擾的擴展難題。度過新創與商業運作之後,擴店或增加產量對於小本經營的社企難度極高,而透過國外社企聯盟拓展的方式就能夠實現,如同臺灣早期傳統產業的協力圈概念。臺灣代表團的團員,來自政府部門、企業、NPO組織、學校與媒體,已經自發地串連,依區域與產品等特性,進行聯盟可能性的評估,更持續進行意見交流、資源共享等合作。

展望未來,馮燕期待產、官、學、研持續合力推動社會企業發展,在政府單位方面,將再度舉辦共識營,讓各個不同層級政府單位相關同仁更理解社會企業,增進承辦業務的能力。而學界與研究單位,則可以提供具有實務經驗的老師參與育成,並且研擬適用的法規,建構適用於我國的社企架構。

企業界則可以扮演出資與出力兩種角色,將社會企業納入天使基金投資的標的中,購買社企的服務或商品,更可以運用專業協助缺乏實務經驗的熱血青年創業家,例如會計師、律師等專業人士的公益時數,投注於輔導社企發展,企業也可提供財會人員、行銷主管⋯⋯等專業人才輔導社企運作。

馮燕也期待,通過社會企業行動方案,社企在獲得資源、運作順利後,更加主動

透明揭露,在經營上走向自律,發揮標竿的作用,讓臺灣更美好。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社會企業 馮燕 青年創業
    全站熱搜

    yuchieh161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