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樊語婕
關廟鳳梨、麻豆文旦、白河蓮子、玉井芒果…都是你我早已熟悉的臺南美味,近年來臺南市農業大躍進,從多元面向朝向精緻農業的目標發展,成為臺灣農業新首都。臺南不僅只是府城,更已從文化美食古都的底蘊出發,成為臺灣安心美味的食材基地!
在亞熱帶氣候條件下,兼有平原、丘陵、山地地形的臺南市,得天獨厚地擁有全國最大的農耕面積,四年以來臺南市推動「新農業、新農村、新農人」(新三農)政策有成,2014年農業產值達600億元,較2013年成長45億元,更比縣市合併前大幅上升4成!
翻轉農業 創新活力 永續經營
臺南市農業局長許漢卿擁有農務與農產運銷專業背景,加上農會的全力支持與臺南農改場等資源,積極推動新三農政策,設立優勢農業專區(5,174公頃),在稻米、蔬果、雜糧、花卉、養殖、飼料…等多元面向朝向精緻農業的目標發展,曾擁有全臺最大休耕面積 (超過5萬公頃),休耕地活化面積30,694公頃後,如今僅有2萬公頃農地休耕。
從農人口高齡化一向是臺灣農業的隱憂,為了吸引有志的年輕人從農,臺南市成立農民學堂教育,以各農會為窗口招訓,從農地、技術、資金、市場等面向全方位輔導學員,由農業達人擔任導師,提供新農人見習的機會,學成後媒合農地,並由農會協助貸款事宜,即使缺乏擔保品,也能從農業信保基金中提撥1.5%年息的低利貸款,並且在通路運銷等市場面協助,成功培育428位新農人,其中已有68位成為百萬農夫,擁有穩定的收入與自己的事業。
許漢卿信心十足地說,農業絕對不是夕陽產業,透過翻轉農業,臺南新農人以大地為實驗場,運用科技加持,為農業增添創新活力與永續經營願景。這些科技農夫已經透過智慧型手機串連,在line上組成擁有超過160位成員的臺南新農人群組,隨時互通訊息、交流經驗。
活化農村 計畫農耕 質量俱升
臺南市也結合社區改造活化農村,共計提出53個農村再生計畫,獲得超過5億元補助,居全國之冠,臺南農村展現新面貌,例如玉井區的天埔社區,成功發展為絲瓜主題社區,成為環境教育與遊學體驗的熱門景點。
為了讓農民的辛苦耕作能夠擁有合理的回報,臺南市持續採行計畫農耕策略,在水資源豐沛的北臺南種植水稻,新營區以南的平原地區主攻雜糧,沿海是虱目魚與臺灣鯛的場域,山區則成為果樹的培育基地。近來因應食用油風暴,農業局輔導農民栽種大豆、胡麻逾2千公頃,成為供不應求的熱門農產品,因應酪農業的需求,也栽植超過4千公頃的牧草、玉米等在地食料。
除了消費者早已熟悉的農產品,臺南市的火龍果、蕃茄、胡蘿蔔、牧草、臺灣鯛、鮮乳…也已經打出名號,臺南市更在產季開跑前舉辦產業文化活動,例如白河蓮花季、關廟鳳梨好筍季、走馬瀨牧草節、學甲虱目魚產業文化節…等,營造一場場結合農業、加工、觀光、文創等多種元素的嘉年華會,拉抬能見度與買氣。
品質是農產品的命脈,食安更是所有民眾最關心的大事,許漢卿表示,質量俱升是臺南市的堅持,不僅嚴格監測農藥殘留、推廣優質品牌米,並推廣與協助友善(有機)農業,生產符合消費者期待的農產品。
深耕品牌 拓銷國際 臺南尚青
在成為臺灣農業新首都後,臺南市農業也朝向品牌化與國際化發展。在品牌化經營上,以「南瀛好米.有米樂」群聚網、臺南金好禮等方式推廣,並且推動「臺南尚青」優質農產品牌,只要是臺南在地生產的農產品,生產符合安全規定,可追溯生產細節,即可申請貼上「臺南尚青」,以臺南嚴選的概念,提供消費者優良農產品的安心選擇。
臺南市的農產品不僅已經拓銷至中國大陸、香港、日本等鄰近國家,前年台南市的11個臺灣鯛養殖業者更通過丹麥ASC國際標準認證,成功取得外銷歐盟市場門票!去年銷售至加拿大的鳳梨大獲好評,已接到倍增訂單,今年3、4月份關廟鳳梨將再度漂洋過海,滿足加拿大消費者的味蕾!
臺南市的農業現況,在三農新政的推動下,在品牌化、年輕化、優質化、國際化的努力中,從夕陽產業華麗轉身,成為朝陽產業、拼出無限商機,實現了小農出頭天的願景,也為臺灣食安找到最佳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