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樊語婕
透過二元制的職業養成教育「學徒制度」,德國為下一代提升專業能力、為產業培養豐沛人才,青年失業率全球最低,台灣也可以學習德國政府、學校、產業攜手的經驗,提振臺灣青年勞動力。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報告,2015年2月台灣15至24歲青年失業率為11.75%,而當歐美國家青年失業率動輒超過20%的同時,德國的青年失業率卻常年維持在8%左右,德國青年就業力的關鍵,來自於行之有年的職業養成教育「學徒制度」!
小標: 尊崇技能專業 落實資歷架構
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教授張仁家指出,由於德國實施四年制小學教育,德國小孩在10歲國小畢業後即進行教育分流,在綜合、文理、實科中學與主幹學校之間選擇就讀,其中實科中學與主幹學校即為職業學校,以「學徒制度」進行初階職業養成教育。
學生透過「學徒制度」,在特定職群的範疇中,接受學校老師與企業師傅的雙師教導,師傅不僅傳授專業技能,也是身教與言教的最佳榜樣,學生畢業後進行一年的職業基礎訓練年,在專業領域可以有加深學習或轉換專業的機會,職業基礎訓練年之後再進入職業學校或工作崗位,接受雙軌制的教育。
張仁家強調,「學徒制度」早在13世紀起就在德國興起,行業總會更源自於18世紀,職業無貴賤、尊崇技能專業早已是德國社會普遍的信仰。德國「學徒制度」的成功,在於工會、政府與企業齊力落實「資歷架構法制化」,以立法的程序為資歷架構取得立法的地位,而這正是德國追求學力不追求學歷、重視技能不獨尊文憑的根源,也是台灣必須要學習的。
相較於台灣高學歷高失業的現況,德國的大學在學率不到台灣的一半,青年失業率卻僅有8%,就業市場以專業定高下,張仁家舉例,一位小學學歷的專業人員,只要擁有高等級的專業證照、達人級的專業技術,企業一樣願意用博士級的薪資禮聘,專業人員可以倚靠技藝獲得高薪、社會地位與尊重。
堅實專業競爭力 德國青年高就業
除了政府與學校,德國「學徒制度」的另一個關鍵角色是德國行業總會,這是一個界於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機構,主導專業證照的考試、核定與授證等事宜,不僅具有公信力,也因為貼近產業,讓證照更吻合企業用才需求。行業總會核發的各級證照,分為學徒與師傅兩大領域,皆各設立十多個等級,成為專業人士追求技能、自我升級的目標,更是企業加薪的依據。
張仁家分享幾個數據,說明德國對於學徒制度的重金投注,「德國每年平均投資在學徒制度為153億歐元,共有超過50萬家企業加入行列,平均每年每位學生獲得8千歐元的相關預算培育!」在學徒制度的培養下,德國青年擁有專業實力與職場競爭力,造就德國成為全球青年失業率最低的國度。
台灣的高職也設計建教合作,張仁家認為,台灣的建教合作與德國學徒制度在學習時間安排、學生職場定位皆不同,「台灣的建教合作是採輪調式,三個月在校上課、三個月在企業上班,德國則是每周在企業上班四天、兩天在學校上課,此外,建教合作的學生在企業實習時,較傾向於生產線上的基層技術藍領,德國的學徒學生則定位在技術學習,甚至可以憑能力擔任中間幹部與管理階層。」
人力挹注+經費補助 企業爭相參與
對於德國企業而言,參與學徒制度絕對是加分的美事!德國行業總會每年皆擁有來自政府、企業與捐款三大財源,將其中一部份經費撥給參與學徒制度的企業,企業因此有了經費補助與初階技能人才供給等兩項誘因,更加全力支持學徒制度,在企業內強化師資、設備等面向,爭取成為行業總會認可授證的單位,方能加入學徒制度的一環。
有些人擔心,德國「學徒制度」可能造成學生太早投入某一產業、產業歷練過於狹隘,張仁家強調,德國從小學就力行親師生之間完整的溝通、輔導與專業團隊的運作,再加上期間設有多次的專業轉換時機,並不會產生上述的問題。不過他也指出,德國的學制在普通與技職體系中無法轉換,也許可以參考台灣的彈性學制,為學生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師法德國的經驗,張仁家建議,從國小就應該讓學生認識各行各業,到了國中確實進行職業試探,並在高中階段進行職業準備。而高等教育中,不論普通大學與技職體系都應該與產業合作連結,此外,普通大學與技職體系的育才目標應該有所區隔,以工學院畢業生為例,一般大學應該鎖定為研發工程師,科技大學應該是制程工程師,技術學院或專科畢業生則從事行銷或維修工程師。
明師高徒計畫 提高學員技能水準
勞動力發展署實施「明師高徒」計劃,採取補助津貼(師傅每月5000元、學徒每月1萬元)的方式,鼓勵經驗傳承,張仁家認為,與德國的學徒制度相較,少了學校的角色,建議讓學員白天學技能、晚上到學校進修,以收理論與實務結合的效果。
張仁家肯定「明師高徒」計劃的優點,在於減少國內未升學未就業青年的社會問題,更有助於提高從業人員的技能水準。他建議應明確設立計畫的目標,例如學員的專業證照考照等,「在開訓前與學員溝通確認,甚至可以要求學員簽署承諾書,如果結訓時未考取相關證照、必須賠償若干訓練費用,這樣讓師徒之間都有目標努力,更能達成訓練的要求。」
他也提醒,入學的篩選機制十分重要,應透過面談確定報名的學員有興趣、有潛力從事相關職業,避免浪費訓練資源。此外,他也建議建立一個學員回報平台系統,由受訓學員分別於結訓後三個月、半年與一年的時間點,回報工作現況,以利勞發署進行職種追蹤、查核是否學用合一等了解,進行各式質化分析,做為日後開班、徵選師傅、預算分配的依據。
有關於「明師高徒」計劃開辦的職種上,張仁家認為應著重在新興產業與傳統製造業兩大領域,前者例如3D列印、環保、環工,後者則包括冷凍空調、汽車修護、農業栽培、土木、建築、水電等專業。
台灣的青年失業問題,應該從教育源頭開始扭轉,學習德國行之有年的「學徒制度」,尊崇技能專業、營造出「資歷架構」,真正落實專業至上、職業無貴賤的觀念,培育擁有專業能力與證照認可的青年,為臺灣下一波競爭力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