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別以為糖尿病是阿伯婆婆們才會得的老年病,全球糖尿病的病患人數不但持續快速增加、年齡屢向下探,在台灣更高居第四大死因。糖尿病的病因與基因、飲食與年齡相關,對於病患而言,只要積極配合治療、持續用藥、穩定控制血糖、改變生活型態,就能與糖尿病和平共處、拒絕併發症上身,一樣可以過著活力健康的正常生活。

內文
根據中央健康局的資料顯示,全台灣45歲以上民眾,每10人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台中榮民總醫院內科部主任許惠恒指出,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代謝異常疾病,病患在全球與台灣都快速增加當中,糖尿病過去一向被視為是成人病,但近來年輕病患人數上升,更有在學學生被診斷出第二型糖尿病(又稱為成人型糖尿病),值得全民重視。

小標~高危險群應每年定期檢驗血糖
許惠恒醫師表示,糖尿病的初期病徵並不明顯,最廣為人知的即是三多:吃多、喝多、尿多,在中醫被稱為是消渴症,這些症狀都是由於高血糖導致,唯有透過抽血檢驗才能發現,但大多數病患都是已經等到傷口不易癒合、下肢麻木或腳趾麻目才驚覺事態嚴重,大都已經發展至神經病變,甚至許多病患已患有糖尿病超過10年而不自知。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糖尿病的最佳控制原則,雖然目前健保局已針對40歲到65歲成年人每3年一次的免費健檢,許惠恒醫師提醒以下高危險群最好每年定期到醫療院所抽血驗血糖濃度,以盡早了解血糖狀況,包括有糖尿病家族病史的民眾;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7的肥胖族群:患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冠狀動脈硬化的病患;年齡超過40歲的成年人;女性於懷孕期間曾患有妊娠型糖尿病;血脂異常者,例如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濃度過高,或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過低等。

小標~以藥物積極有效控制血糖
許惠恒醫師指出,糖尿病的治療可分為四大方向,包括藥物治療、飲食控制、規律運動與衛教知識。針對早期發現、早期就診的病患,通常會建議先以飲食、運動等生活方式努力2到3個月,但僅有約10%病患可以靠自律達到預期目標,因此藥物治療就格外重要。

糖尿病患治療的目標在於控制血糖,新型態的糖尿病治療用藥改良過去循序漸進、漸加劑量的方式,在病患治療初期就給予積極的治療控制,並讓藥物簡單化、方便化,以一日服用一次或兩次的頻率,在早期就能達到理想且穩定的血糖控制目標,包括糖化血色素6.5%、餐前血糖在90到130 mg/dI之間、飯後血糖值低於140mg/dI。

小標~胰島素增敏劑廣泛用於第二型糖尿病患
許惠恒醫師說,胰島素增敏劑類的藥物Rosiglitazone目前廣泛用於第二型糖尿病患,它為一種口服抗糖尿病製劑,主要的作用在提高患者的胰島素感受性,對於早期與中期病程的糖尿病患者有很不錯的療效,可以幫助長期、穩定地控制血糖。以往須要靠施打胰島素才能控制血糖的病患,在使用了Rosiglitazone胰島素增敏劑後,可以得到良好療效,就可以延後開始施打胰島素治療的時間。

糖尿病患最大的隱憂就在於併發症,包括大血管與小血管病變,通稱為「三大三小」,大血管病變為腦中風、心肌梗塞、糖尿病足,小血管病變有腎病變、眼睛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許惠恒醫師表示,要減少糖尿病併發症,一定要長期穩定地控制血糖、血壓與血脂,病患須配合醫療,相信專業、與醫師合作、規律服藥,此外,病患的自我管理意識十分重要,包括戒煙、飲食控制與固定適量的運動都很有幫助。

糖尿病是一場終生的長期抗戰,只要病患正視疾病、積極治療,可以與糖尿病和平共處,過著與一般人無異的生活。許惠恒醫師舉例,台中榮民總醫院有一位自40歲就患有糖尿病的病患,今年已邁入治療的第25年,始終遵守醫囑、定期服藥回診,並每周游泳三次,被院內譽為是模範病人,如今僅須每三個月回診拿藥,從未有任何併發症的發生。許惠恒醫師希望所有糖尿病友信任醫療專業,不要誤信偏方與謠言,身為醫師最擔心病患穩定治療一段時間後消失,自行停藥、中斷治療,再見時已因嚴重感染、中風 腎病變等併發症被送至急診室,錯失醫療黃金時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chieh161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