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撰文/樊語婕

臺灣每年進口230萬噸大豆,其中九成是基因改造大豆。在食安備受重視的今日,大家開始思考該如何選擇優質的雜糧、提供健康的營養午餐守護下一代?在農委會舉辦的104年度國產雜糧高峰論壇中,產官學界齊聚討論,催生食農教育並推廣食材地產地銷,以行動支持臺灣農業、守護臺灣的未來。

黃(豆)、小(麥)、玉(米)是大眾常聽到的雜糧種類,現今國人飲食習慣改變,米飯吃得少,對雜糧的需求日趨提升,而大豆製品在東方飲食中更佔有重要地位。國產雜糧具有新鮮、高纖等優點外,並且降低長途運輸受到污染的風險,地產地銷更是最環保的飲食方式。

為了釐清國人對國產雜糧的認知,農委會特別於9月18日(五)舉辦104年度國產雜糧高峰論壇。論壇中針對校園午餐非基改與國產大豆雜糧推廣議題進行交流討論,希望帶動國人多多選購國產本土雜糧,並且藉由正確的校園營養午餐觀念、推動食農教育,培育下一代食用在地農產品的習慣、建立地產地消銷觀念,進而提高糧食自給率,增加國產糧食生產及消費。

國產雜糧發展方案擴增種植面積

在論壇一開始,首先進行神聖的儀式,與會貴賓將沾上色彩的紅色、 綠色、棕色等繽紛的手印,蓋在台灣的地圖上,共同參與「守護孩子與土地的大未來」宣誓。

農糧署副署長陳俊言在致詞時分享,目前我國每年的雜糧進口量為八百萬公頃,這些大宗物資的進口仰賴船運,不僅增加碳足跡,透過薰蒸過程的雜糧,也讓民眾有著食安的顧慮。陳俊言表示,農糧署已經推出「國產雜糧發展方案」5年計畫,進入示範推廣階段,預計到109年將增加兩萬公頃雜糧種植面積,並將透過行銷推廣,期待受到國人的重視與支持。他更感謝台中市在學童午餐中供應國產豆漿,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懇請其他縣市共同響應!

親少兒出版編輯部副社長兼總編輯長許耀雲在致詞中分享,未來Family在七月一日創刊,而健康飲食的習慣養成、食安的守護,都是要從家庭開始。農糧署在產業規劃上做了很多事,例如推動非基改的黃豆在台灣種植,期待這些讓政府、農民、民眾三贏的政策能夠推動順利,形成正向的循環。

校園午餐非基改 雜糧大豆復生機

在隨後的交流論壇中,貴賓鎖定「校園午餐非基改 『咱』糧大豆復生機」主題發言討論。 農委會副主委陳志清指出,目前台灣的雜糧自給率低,每年黃豆與黑豆的總進口量為三百萬公噸,國產僅有2526公噸,而進口大豆大多是基改產品。他強調,天然食物最符合健康概念,基改食品存在隱憂,在完善的教育下,消費者不會想負擔風險。

農糧署副署長陳俊言就農地維護的角度分析,透過水旱田輪作,一期種水稻,二期種雜糧,增加田中「氮素」含量,減少肥料使用,是台灣農業生產永續的最佳方案。農糧署已選定硬質玉米、大豆、落花生、甘藷等重點發展雜糧品項,在全國規劃雜糧推動區位,並推動超過50場的示範觀摩,希望藉此提高農民的收益。此外,機械化生產、產業結構調整布局、雜糧食材多元應用等也都將是農糧署日後努力的目標。

臺中市今年利用政策誘因,召集140位農友,加入契作契收體系,進行嚴謹的源頭管理,預計達到100公頃的年度目標,更將逐步推廣到蔬菜、根莖葉、水果等農產品,未來走向有機農業。臺中市農業局局長王俊雄指出,臺中市的契作契收作物預定明年一月將有第一批收成,大豆並將導入校園營養午餐供應鍊,一周兩天供應地產地銷的非基改豆漿,未來黑豆、薏仁、小麥等雜糧也都將在台中形成地區特色產品。

選購國產雜糧 支持臺灣農業

遠見百大黃金農夫曾國旗特地從花蓮玉里前來,分享他的從農經驗。27歲返鄉從農後,曾國旗堅持有機栽培,在摸索後進行小麥、大豆、水稻的輪作,成功解決有機生產的許多問題,尤其是水稻的福壽螺困擾。曾國旗欣見近年來農委會活化休耕地的政策,也期盼政府對於農業有更多的協助,包括小型農機的研發、農產供應鏈的建構等。

長庚醫院毒物科實驗室博士林中英指出,天然的食物最適合我們的身體。基改作物可以提高經濟價值與對抗病蟲害,卻也令人擔憂。例如,以基改玉米製成的高果糖糖漿,可能引起高血脂、高血壓等健康隱憂;由於基改農作物抗病蟲害的特性,農民大量施灑農藥,而世界衛生組織已證實相關的農藥為致癌物。

陳志清為論壇進行總結時強調,身體的健康是累積而成的,多花一點錢在食材上,讓身體健康,絕對值得。期待消費者不要僅考慮價格,多多採買國產的優質雜糧!「如果消費者都選購國產雜糧,種植面積自然就會增加,要台灣更美好,就靠大家消費優質的在地農產品!」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非基改 農糧署 食安
    全站熱搜

    yuchieh161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